在情境中体验,在活动中升华---李吉林情境教学之感悟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陈娟娟
[导读] 针对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结合我在教学中所用的情境教学法,
        陈娟娟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汉兴小学221600
        摘要:针对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结合我在教学中所用的情境教学法,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主要是将情境教学贯穿课文的始终。在导入时,用播放视频、歌曲、谈话激趣等方法导入新课;在探究问题时,用表演的方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朗读体验时,用转换角色的方法,感悟主人公内心情感;在总结升华时,用播放视频、看插图的方法,升华学生情感;在课外实践时,结合生活体验动手去做、去看,加深主体认知。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 生活体验
        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有着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哪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我读了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三部曲》这本书,有了颇多的收获,李老师总结出情境教学的四大特质,简要概括既是“真、美、情、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融入课堂情境,用爱和智慧打动学生。我也尝试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力图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一些做法及感悟。
        一.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在导入时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前,先播放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中华人们共和国成立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引领孩子回到过去,初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欣喜。从视频中感受那宏伟盛大的场面,也有利于展开对场面描写这一手法的理解。视频的观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
        学习《竹节人》前,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总觉得文章枯燥无味,不知道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来想着“竹节人”也是玩具,只不过是作者那个贫穷年代的产物。学生应该会对玩具这个词感兴趣。上课时,便以谈学生喜欢的玩具这一话题导入了新课。师: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那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学生一听玩具,个个精神抖擞,眼冒精光,打开了话匣子。有的说,是漂亮的布娃娃;有的说,是一辆遥控汽车。听到这,我话题一转,说:大家所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做好的成品,是别人的智慧结晶。出示图片:我们看一位叫范锡林的作家他的玩具,手指图片(竹节人)。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根本没有钱给他买玩具,他就和小伙伴们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你又动手做过哪些玩具呢?有的说钓鱼竿,有的说洋火枪,有的说弹弓,有的说编花篮······师:大家的经历可真丰富,那么,你会制作竹节人吗?今天,我们就跟着作者一起去学习制作竹节人,体会玩竹节人的乐趣。
        二.在问题探究时创设情境
        探究问题时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小学生而言,最喜欢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如:在《少年闰土》一课,闰土是怎样捕鸟的?如果只停留在通过读去体会上,是远远不够的。在读的基础上,我就设计了让学生去表演,演一演捕鸟的全过程,都要准备哪些东西,演的时候要配合哪些动作,怎样将你所表述的与动作衔接起来。通过学生的表演,才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在第七单元,有一篇自读课文《京剧趣谈》,在学到“亮相”那一部分时,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还没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动态的亮相,什么是静态的亮相,我便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上去表演戏剧中两人打斗的动作,并配上了解说: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画面定格在了这一刻,这就是静态的亮相。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来显示自己的英勇,这就是动态的亮相。将学生的表演与旁边的解说配合起来,形象地完成了对亮相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在表演中不仅掌握了问题,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三.在朗读体验时创设情境
        语文的读,贯穿着课文的始终。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刚开始很难读出人物的语气,体会出人物的情感,老师通过让转换角色这一方法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有利于对人物语气的揣摩,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如:《穷人》是一篇小说,而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的解读上,那解读人物离不开对人物描写的的解读。这篇文章主要对桑娜和渔夫的语言、心理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了,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从这里作者就展开了对桑娜的心理刻画,将桑娜心理斗争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如何把握桑娜心理的变化呢?课上我便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揣摩人物心理的想法,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我问学生: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做呢?又会怎么想呢?你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通过角色转换与练读揣摩,学生顺理成章地感受到了桑娜由担心、害怕----犹豫不决----坚定不移的心理。
        转换角色创设情境,也可以用在很多课文当中。在学习《书戴嵩画牛》时,课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与展开想象来讲述故事。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转换角色,分别以牧童、杜处士和苏轼的口吻讲讲“我”的故事。①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有收藏书画的爱好······②我是一个牧童,以放牛为生,我见过牛吃草时、追逐时、打斗时的各种情态······③我是苏轼,我听说过一个处士和一个牧童的故事······这样,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再读课文,然后加入想象来描述故事,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总结升华时创设情境
        “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是写作中的一个常用技法,就是将一个浅显、普遍的问题,提升到一个精神层面,从而使文章中心更加深刻、突出。老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总结时,也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做到情感教育上的升华。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在结尾时,我们可以播放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感受他们临死前的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画面定格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老师就在这时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正是无数个五壮士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更要将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五.在课外实践时创设情境
        “课本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学习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中,课堂上,尤其是语文的学习,它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传达,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来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做到全方位的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所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如:《竹节人》那一课学完后,便让学生回家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同时写下自己在制作时的来龙去脉。学生把玩具拿到学校交流时,很多同学做的玩具让老师惊叹不已,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很多时候我也在反思,不是孩子们没有动手能力,而是我们抹杀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这就是我结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所学的几篇课文,与我在教学时所用的情境教育展开教学的一些感想。师生创设的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良好情境创设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对价值取向的讨论,完成道德品质的构建,从而达到德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哲理散文教学研究 作者:徐燕红
        2.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作者:李凤玉 期刊《中国校外教育》
        3.浅谈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作者:黄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