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郑裕国
[导读] 生物是初中的基础性科目,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郑裕国
        福建省晋江市金山中学  福建省  泉州市  362271
        
        【摘要】生物是初中的基础性科目,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标的改革过程中,生物课程体系中添加了和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相关的内容,目的就是将生物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对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和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及教学策略上出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学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而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人体生命、衣食住行等,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特征。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践行生活化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应用意识以及生物核心素养。新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革,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而且生活化生物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个特征展开教学,带学生在一个充满生活化的课堂中感受不一样的生物世界。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生活化教学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初中生物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国家也在教育制度层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倾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标的要求。目前还有部分学校对生物学还不够重视,还是在坚持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题海战术,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状态消极,虽然这些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还不错,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厌烦心理,也将不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第二,教学模式单一性。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述课本为主,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往往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生物学是与科学、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没有发挥其生活化的教学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其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①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的兴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再更深一步的研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利用,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质量。②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活化地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回归到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发现生活的乐趣,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增加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为以后开展生物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情境教学法可以是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生活化情境教学是将学科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习内容也更加通俗易懂。初中生物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其学科的优势,把生活化情境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来一些植物的种子,与同学们共同探讨。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这些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一粒种子是怎么长成幼苗的呢?
        学生对这些问题说不清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通过小组同学的解剖观察、自主学习、动手画图,等方式,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初步的观察。
        教师总结: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对种子的结构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通过小视频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问题2:什么样的种子能萌发形成幼苗?种子萌发需要怎么样的环境条件?
        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可以知道大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能够指出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说出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学习种子萌发的条件,该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较好地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结合生活常识,解决生活问题
        如果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无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那就是“纸上谈兵”,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做好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活举例,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是为解决生活问题奠定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营养状况展开教学。
        问题1:人体生长发育是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是不利于生长发育的,那么如何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活动”部分的内容进行自我阅读,开展对自身营养状况进行探究,并将结果填入表格中,针对结果进行讨论。
        问题2:根据刚才的答案调查一下自身饮食结构是否健康?平时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自身情况对照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进行审视,找出不良的饮食结构。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青少年一天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数量进行自主设计一天的食谱,并通过与小组同学讨论,设计的食谱是否合理?怎么修改更加科学、合理?
        学生通过本节课对自己或家人设计食谱的活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了关注自身营养情况和关爱他人的情感,合理膳食是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教学过程中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到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布置生活化作业,提高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时间以外师生沟通的最好桥梁,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不应该把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抛之脑后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题,应该把课后作业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相关知识,还能缓解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恐惧感,新颖的作业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殖方式”一课的内容时,在课上学生对不同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了了解,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和两者的差异都有所掌握,可以利用节假日或暑假的时间让学生对植物营养繁殖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马铃薯、月季、仙人掌等植物进行实验,选用不同的繁殖实验,观察和记录嫁接植株的生长情况,并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及其实践中的应用掌握得更加牢固,使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点有效的串联在一起,知识更加条理化、清晰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进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动手操作能力,与课后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为课堂所学做补充。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与人们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到现代教学的现状和生活化对初中生物教学上的意义,采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结合生活常识、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可以有效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楠楠.对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8,384(36):23-24.
        [2]司红秀.探讨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2:81-82.
        [3]曾锡俊.试论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14):123,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