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生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元光中学363300
摘要:在初中生物兴趣课堂的构建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做好具体的教学策略制定工作,以此指导自身在实践中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完成兴趣课堂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物;兴趣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课程作为初中阶段新增的教学课程,学生对于生物教学内容与其教学概念的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学生常常并不具备对生物教学的学习情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生物学习兴趣,这使得学生在生物学习活动中常常主观动力不足,使其学习效率相对较低。为了改善这一学习情况,教师应该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做好对学生心理兴趣机制的分析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环节对课堂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及趣味化的创新,以此创设出符合学生学习兴趣需求的生物教学兴趣课堂,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一、利用媒体资源展示生动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较多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然而受限于以往教学实践中课堂表现形式的缺乏,教师常常难以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直观地表达出来,只能通过理论化与书面化的表达方式向学生进行描述,这极大地降低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现代化的生物教学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数字媒体资源的形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一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与拓展。通过教师对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以更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为学生展示出生动的生物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例如在《哺乳动物》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之中,笔者即首先在教学前通过班级中的数字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有关哺乳动物的实拍视频。视频以真实的画面与科普性与趣味性兼具的解说形式对多种哺乳动物进行了直观与立体的展示,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视频媒体资源的观看过程中直接地认识到哺乳动物的可爱与生动形象,快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视频的直观呈现方式使学生建立起了对哺乳动物的立体认知概念,为学生后续的生物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够通过直观、立体的表现形式对生动的生物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呈现,这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立体地感知生物教学内容的趣味与灵动性,并从中形成良好的生物学习兴趣,是推动兴趣课堂创设的有效措施。
二、设置趣味问题启发学生求知兴趣
在教学中设置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考,是教师在课堂中联结学生与教学内容的重要引导工具。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构建兴趣课堂,教师还应该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内容的求知兴趣为方向,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创设具有趣味性或信息差的问题,由问题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以此实现启发学生求知兴趣的目的。
例如在《青春期》这一课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即在课堂中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自我们出生到现在,大家都经历了哪些时期?”这一问题,初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实际的成长过程进行了思考,并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快速地给出了教师答案。之后,笔者继续提出问题“想一想,你在青春期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导班级学生将问题引导向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使其在问题的作用下对自身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回忆,并从中产生了许多关于青春期新的疑问。这一疑问的产生使得学生产生了对本课内容的求知兴趣,构建起了兴趣课堂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之中,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三、建立生活联系激发生物探究欲望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教学法的方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学习内容与自身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生活中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发展。为了构建生活化的兴趣课堂,教师应该立足于生活实践,通过对生活化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引导学生的生活联系认知建立。
例如在《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即在课堂中顺应教学主题,向学生布置了作业,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生物进行观察,这使得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要求对自身生活中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使其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基础。在后续的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系列校园中或是家庭中常见的植物样本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模型,在课堂中教师对生物资源的直观展示与学生在作业实践中建立的生活化认知概念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生物教学内容与自身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与自身生活有所联系的知识内容的探究兴趣,构建起了兴趣课堂并促成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组织课堂实验引导知识直接体验
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活动组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生物知识成型的过程,以此强化学生在课堂中对生物学习内容的直接体验,使其于直接体验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建设起良好的生物兴趣课堂,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做好实验活动的开展准备,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开展空间,使其能够真正开展生物实验,再融入到实验活动中形成学习兴趣。
例如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了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活动。在实验开展前,笔者首先准备了充足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材料,以此确保班级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中切实地参与进来,使其能够拥有充足的实践条件开展实验。之后,笔者引导班级学生按照以往课程中所学习的显微镜使用方法对显微镜进行了调配,并在调适结束后对教师准备的植物标本进行了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之下,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理论化的生物知识在实验中转变为直观的实践,以此使学生发现生物知识探索的乐趣所在,使其在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活动情境优化课堂学习感知
在兴趣课堂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实践活动,使班级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得以活跃起来,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优化学生在课堂中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在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在氛围活跃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形成生物学习兴趣,促使兴趣课堂的建立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引导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并给不同小组分配了代表不同生态系统的任务。之后,各个“生态系统”小组下的学生将按照笔者的引导,模仿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的实际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直观地感知了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深度学习,更在模拟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起了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活跃的模拟过程中得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兴趣课堂的建设,并在兴趣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兴趣课堂的创设课程中教师应该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作为出发点,在对学生的兴趣心理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策略的制定工作,以此优化教学模式而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符合自身兴趣需求的课堂环节中感受生物学习的魅力所在,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后续的生物学习提供主观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爱民.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神州,2018(7).
[2]罗方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培养[J].软件:电子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