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本插图有效应用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6月第18期   作者:郭联播
[导读] 中职语文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没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针对中职语文课本插图的特点及应用现状
        郭联播
        合肥市通用技术学校  
        [摘要]:中职语文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没得到充分重视,本文针对中职语文课本插图的特点及应用现状,结合中职相关专业课学习,在口语交际、图文处理及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本插图  特点 应用现状  有效应用策略
        几年前,一组“杜甫很忙”的图片红遍网络,紧跟着语文课本插图人像纷纷被涂鸦恶搞。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看到中职生对语文课本插图的恶搞。学生对插图的恶搞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知识迁移和审美体验的错误,也反映了语文老师对插图这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够。近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中职语文课本插图资源,探究课本插图应用的策略。把对课本插图的学习从课内引导到课外,把中职语文课文插图学习与中职专业技能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一、中职语文课本插图的特点。
        1、直观性。插图图片与语言文字相比较,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唤起学生的知识迁移,对课文内容有更准确、深刻的理解。图片所承载的信息常常比文字的信息容量更大,插图注重直观或唤醒记忆,让人一眼就能抓住关键所在。
        2、导向性。课本插图本身就有一定的审美引导性。中职语文课本所选用的插图绝大多数都是人物肖像画,照片和计算机合成图片,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图片所传达的信息并不局限于图片本身内容,它更能引导读者,唤起记忆,在知识和审美方面形成迁移,产生新的知识和审美体验。
        3、补充辅助性。课文插图的补充辅助作用体现在它能恰当地弥补作者在文章中没有具体说明的,或是作者无法用语言表述完整的,而读者又难已理解的东西,例如物体的形状、人物的神态、以及人文环境方面。
        4、拓展性。中职语文课本插图90%都有标题或配注了课文中的某一段(句)文字。这样的形式主要是对应文章内容,做到图文结合。但如果我们仅停留在图文结合的层面来理解,把插图理解为课文内容的直观重现或补充说明,那就忽视了插图内容的拓展性。插图本身是编者依据课文内容的选用,它融入了编者的理解和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成果在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时候,读者通过自己的学习迁移,从不同的角度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二、中职语文课本插图的应用现状。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114篇课文,最多的有四幅插图,仅有四篇课文没有配备插图,平均每篇课文配备了两幅插图还多,足以看到课本插图的重要性和编者的良苦用心。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问题:长期以来,中职语文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可用可不用、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学生对课本插图视而不见,教师对课本插图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1、由于印刷技术和印刷成本的限制,中职语文课本插图一般画面较小,全部是黑白印刷,色彩单一。有些图片或绘画作品清晰度较低。
        2、图文匹配不够契合,没能实现辅助功能。
        3、插图信息不完整,解读困难。在高教版中职语文的所有插图中,仅有三幅中国画注明了作者姓名,其他大部分的插图只配备了文章中的文字,但对于插图本身并没有详细说明,且无法找到相关的配套资料。对于一些专业性跨界的课文,很多老师即便临时抱佛脚也难以解读。
三、中职语文课本插图有效应用策略探究。
        1、课堂内外图文转变的学习迁移模式。

插图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大部分插图如果转换成文字,文字量会远超课文内容。所以在使用插图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简单解读,肯定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把对插图的探究放在课前或课后。根据插图的特点,我设计了一套“课前识图、课中说图、课后创图”的学习流程。对于人物肖像类插图,要求学生了解人物生平经历、主要著作、人物思想,并设计制作读书卡片或记录在课本上。对于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场景情境类插图,则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内容以及图片在文章中的作用,做好口头或书面解说。每课开始时,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解说图片,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课后创图只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班级和专业技能突出的同学或小组配合进行专项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言语实践培养了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旅游经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意义非常深远。
        2、课本插图学习与专业课技能的有效融合探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不仅要实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要积极与各专业学科融合,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怎样实现语文学习与专业课技能学习的有效融合呢?在教学实践中,除了文字的融合,还可以用插图学习来实现突破。高教版中职语文课本插图中有60%都是照片,有21%是绘画图片,有19%是计算机合成图片。这些照片或图片,虽然不是彩色的色彩不够鲜艳,但是在拍摄角度、构图方式、景物的选择上面都有着独到之处。针对社会文化艺术、计算机、财经商贸、旅游类专业等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后模仿课本插图,自己用手机、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结合自己的摄影、美术、图片处理技术给课文重新配图,这就是我们再前文提到的“课后创图”。并且要求学生给所创图片配上相关解说文字,或给某段重点文字进行配图,实现语文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融合提升。在某电子商务专业班级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诚心合作——洽谈商品采购》。要求学生以家乡的名优农产品购销为洽谈主题,结合该单元的应用文写作《说明书》,要求学生就家乡的某种农产品提供配图及文字解说。这样的图文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3、以课本插图为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中职语文新课标提出中职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其中一个就是“审美发现与鉴赏”。审美是一种主动自觉的活动,审美能力来自美的熏陶。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引导他们获得审美体验。中职语文课标提出通过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而事实上,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插图比文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因为图片比文字更直观形象,更容易产生想象和联想,更适合中职生的审美实践。中职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多篇指导审美的文章:《文学的趣味》(朱光潜),《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宗白华),《中国画与西洋画》(丰子恺)……这些文章分别从中国文学、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旁征博引,阐述了艺术之美。结合课文、插图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开展了一次中国画欣赏心得交流会。先对本套教材中的中国画进行筛选归类,然后指导鉴赏方法。围绕丰子恺先生的中国画与西洋画中阐述的中国画特点,我又给他们补充指导了谢赫的“六法论”。让他们围绕“六法”选择某张中国画写鉴赏心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美,积累了鉴赏中国画的一些方法,学习了鉴赏评价中国画的一些专业名词。社会文化艺术专业的学生大多能模仿绘制一些简单的小写意画。
        中职语文课本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中职语文教师应紧紧围绕中职语文课标(2020版),充分挖掘课本插图的价值,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2月第1版
        2、《语文教育学引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