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实践应用

发表时间:2021/3/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7期   作者:许放英
[导读] 初中阶段是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每个孩子的初中生活都可能不一样。
        许放英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雅居乐中学  广东省 河源市 517000
        摘要:初中阶段是从稚嫩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每个孩子的初中生活都可能不一样。不管是在以往还是当下,“教育”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踏入社会后拥有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与本领。本文从探析初中德育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意识;联系生活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质;创新对初中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等方面,浅析应该如何开展对初中学生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活化;教学理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是复杂多变的,他们一方面渴望自己能够独立、自由,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自身身体与思想发育不成熟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表现得叛逆、不理智。其实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看学生的书面成绩、外在表现,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在的健康成长。而且,教师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教师对学生更重要的教学体现在对学生“成人”之上,再多的教导都是为了让学生长大之后能成为有用之人,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从教学的规律,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展开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学。
        一、探析初中德育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三观意识
        一个人存活于世的基准是什么?有的人看中人的才学、超强的技能,有的人则看重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等等,但这些品行的培养都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而且,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路人,对学生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教师能为学生学习知识给与多大的启发,而是教师的教导能否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还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前进的稚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们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在教导学生时更应该重视的是对学生德育品行方面的教导,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积极、阳光和向上的三观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向学生传递知识时,一定要将知识点完整的教授给学生,不能让学生一知半解、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能触类旁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借助自身的社会经验、学识等向学生传递出一个人的德行、品质和素养远比所谓的才能、家世等重要,引导学生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阳光、向上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德、知、体、美、劳共同发展。


        二、联系生活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质
        学校的设立一开始便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让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为的也是通过学校这个正规、专业的结构,帮助天真、空白的学生吸收知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生存技能。而且,家长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会“人”这个字的具体含义,学会之后应该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的生存下去,尽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此教师在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情况等设计相关的教学课件。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的时,根据现实情况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增长生活常识,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明白作为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白“生而为人”的道理让学生在吸收文化知识和生存之道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思想道德品质。
        三、创新对初中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古语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这里的书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书生。在我看来更多的说的是那些只懂得死读书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读书,却不去深究、验证其书中的道理是真假的人。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学习致用”,若是只学不用,那学的意义又在何处?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文化知识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使生活这门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成长。
        例如,教师在教导初中学生的文化知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拓展社会活动,带领学生真实的体会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真实、客观的教学案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初中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教师在课后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教学知识点巩固好教师传递的知识和人在社会中应该明白、掌握的道理,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德行操守,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素质和有文化的全能型社会人才。
        根据上文对教学内容的探讨、交流可以得知,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不仅需要不断地增长生活技能,丰富自身的特长、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德行、操守,让学生拥有高尚、阳光的生活之态,注重学生的品德、素质的培养。简单地说就是,初中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可以从探析初中德育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三观意识;联系生活现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质;创新对初中学生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推动学生在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晨.初中德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中国教师,2018(S2):191.
        [2]徐旎虹,翁维琴.构建“和合”课堂拓宽思品领域[J].文教资料,2016(09):191-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