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廷波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第六中学 贵州 铜仁 565100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社会责任素养;教学情境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不同的人组成了社会这一个大家庭,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应对影响社会发展的技术有所了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对其进行广泛的应用能够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所以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对信息技术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细化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掌握信息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1]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概念
社会责任素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2]社会责任素养的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①了解和认同。教师要使学生认识有关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社会议题,支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并珍爱生命、合理利用信息技术。②关注和学习。教师要使学生喜欢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相关主题的交流学习,深度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自觉形成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正确行为。③辨识和实践。教师应让学生熟悉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身体力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评价和反思。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双重作用,客观分析其造成的影响,评价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并积极开展总结反思,学会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实效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促进高中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结合本地区实情,利用生活社区资源,踊跃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这样有助于开阔其学习视野,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成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目标。而拓展信息技术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责任教育,能促使学生积极关注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各类社会议题,摒弃封建迷信和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学会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关于网络安全、网络诈骗、信息泄漏等各种现实问题,加强探索思考、讨论学习、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成为自觉学习网络、遵守网络法规、信守信息保密等,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二)助推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再仅停留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维目标的达成,而更加注重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要求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研究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尤其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关键,更需要教师落实到具体学习进程和鲜活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热心参与实践学习活动,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丰富社会责任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中蕴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和资源,是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挖掘课内外教材资源,梳理、整合、利用教材中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素材,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掌握更多的社会责任知识,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素养,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为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奠定知识基础。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内教材内容,归结社会责任知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实践、图文资料等正文内容和辅助栏目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点,对学生积累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利用教材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而是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其作用。[3]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拓展社会责任知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开展跨学科校本课程,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增进其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鲜活有趣的教学情境和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烘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化、媒体性、话题式、问题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有效参与信息技术学习,激发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一,优化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优化设计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使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技能和方法,培养其积极的社会责任意识。第二,优化设计媒体性教学情境。教师可巧借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的媒体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堂,不断增强其珍爱生命、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等社会责任意识。第三,优化设计热点话题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多样性、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学科热点话题引入课堂,从而顺利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互动学习的热情,使其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学科前沿知识、探析典型社会热点问题,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三)引领实践活动,践行社会责任行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社会责任素养的有效载体。结合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研考察、社区服务、学习访谈、设计制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实践学习活动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科学选定学习主题,探索研究信息技术知识。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科普宣教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主题性社区服务活动,或者结合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国家网络安全周、国节护士节等特定的纪念节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新冠病毒防疫宣传服务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了解新冠病毒防疫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励学生通过宣教实践,丰富实践活动体验,形成主动宣传科学、自觉传播科学知识的积极意识,进而培养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素养。
四、结语
探索有效教学路径,优化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素养,是实施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更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教学必须承担的教育重责。高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必须不断坚持教育探索、实践和反思,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素养教育深度融合,探寻总结更加有效的信息社会责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才能收获更为丰富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计算思维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新选择[J].肖广德,高丹阳. 现代教育技术. 2015(07)
[2]《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