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静
山东省滨州市第一中学256600
摘要: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方式和手段,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音乐学科的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音乐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基于音乐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努力创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推进高中音乐教育,从而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教学;音乐素养;具体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进步,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音乐是高中教学中独特而又重要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为了遵循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以及更好地提高高中音乐的教学质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当下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出发点,在音乐素养的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创新音乐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重视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也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音乐思想和音乐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音乐知识,促进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注意激趣,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源动力,高中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加强引导,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体会出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1]。
例如,在学习“音乐与人生”时,教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设情境,从而构建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音乐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开展音乐教学,将音乐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有效提高实际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丰富内容,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以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为教学目标的高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全面分析各种音乐教学内容,积极丰富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创新高中音乐教育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音乐教育学习方式的创新策略,让学生真正能学会音乐知识,提高音乐能力[2]。同时,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能够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例如,在学习音乐知识“京剧”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同时还要扩充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知识变得形象与具体,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音乐知识,同时能够增加课堂容量,便于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在创新教学方式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主张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音乐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注重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此,推进高中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际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音乐实践,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教学与实践中主动自觉,发展自己的个性,引导学生能够在感知、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丰富的民族乐器”时,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为学生讲述乐器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感受这些乐器的发声特点,同时在理解音乐和乐器的基础上,能够创新,进而激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进而为学生今后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亮.推进高中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南北桥,2020,(7):8.
[2]袁艳.推进高中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