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山东滕州277599
摘要:与高中阶段的其它学科不同,政治学科的教学重点在提高的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知识大多以文字的内容为主,且理解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很困难。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入生活案例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理解知识,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将知识直观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深入感知知识,从而有效提升政治学科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教学;生活案例;信息技术;扮演活动
政治学科是文科类的学科,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文科类的学科教学以记忆为主,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之后就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且政治学科中的知识理解难度较高,很多学生无法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单纯围绕教材开展教学,弱化了政治与生活的联系,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针对这些情况,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渗透生活案例,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
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容易受环境的左右。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教师一直沿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一层不变,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对此,在现代化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渗透生活化的案例,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化的案例,营造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那么大家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哪些感受呢?”我从日常的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渗透生活案例,如食物更加健康、出行更加便捷等,这些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都有亲身体会,营造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知识,很容易就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渗透生活案例,营造出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
以往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受到硬件设施的限制,只能通过口述与板书结合的形式给学生教学,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无法深入体会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机械化的课堂。政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教学,调取生活化的元素到课堂中,启发学生分析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世界中存在很多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独立的个体,看着没有关系,实际都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演示“蝴蝶效应”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视频的过程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有了直观的认知,也发现了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启发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知知识,培养了学生生活化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组织扮演活动,加深学生的知识体会
政治学科中的知识与千丝万缕的联系,且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长时间在课堂中学习,活跃性被压制。现代化的课堂更加开放,鉴于此,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创新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亲身感受,发现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法治中国建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国家是法治国家,遇到纠纷时要按照法律来进行,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吧。”我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活动,安排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在活动中,学生发现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了知识的体会。这样,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活动中亲身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体会,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政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融入生活元素,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深入到课堂中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体会,从而有效提升了政治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对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延伸的几点思考[J].华夏教师,2014(07):61.
[2]宋振红.新课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