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余者徘徊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周子渊
[导读] 有句话叫做“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读过《邂逅》,便能够明白:没有一种情感不可邂逅,也没有一种孤独不能在书中找到心灵的共鸣。

伊犁师范大学  周子渊

        有句话叫做“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读过《邂逅》,便能够明白:没有一种情感不可邂逅,也没有一种孤独不能在书中找到心灵的共鸣。
        大学之初,有一门课叫做“大学语文”。我很好奇,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在我求学道路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语文”,会与我在大学课堂里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门课程的老师是一个腆着肚子的中年男教师,面若黑漆,声如洪钟,同时也是当时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
        而我们用的教材只是一本很普通的《大学语文》,课本里基本上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和非著名但有艺术价值的文章、诗词。与曾经的语文课本不同。大学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没有课后题,单单把文章印在纸上也就是了。可能这就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境界:品读原汁原味。
        想起了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想要深刻的理解书本,并非反复阅读以后,而是在历经生活困苦之后。理解了生活,也就明白了书本里的深刻。
        诚然如此。
        大学语文老师,指着课本里周国平先生的散文诗《邂逅》,向我们要求:这首诗不讲,但你们必须背会。
        我只知道周国平先生是哲学家,但并不知他还可以编织文字。更没想到的是,作为大学语文的老师,竟然只给安排任务,不做讲解。似乎颇有“私塾”味道。
        当时并不理解老师的用心,也不明白诗中的含义。当我二读、三读、再读之后,当我已从大学的开篇,走向了大学的结尾,便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邂逅》的精神。
        作家李浩认为,书中的人物,是另一个世界中的“我”。这个“我”,可以说出真实的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可以感知我所没有经历过的感受。当真实的我与另一个“我”产生了灵魂上的共鸣就创造出、并进入了一个彼岸世界。
        我始终都没有把《邂逅》背会。这首散文诗几乎没有逻辑,但整体描绘出了一个世界。或许,这就是哲学家的精神世界,就是所有共鸣者的精神家园。



        “那年冬天”,到底是哪年冬天?“你围着绿色加长的围巾”,这个“你”,究竟是谁?
        答案却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作品里的某个人,甚至是某一棵树、某一滴雨。每个人也都有可能创造,并走进那一个彼岸世界,共同的精神家园。
        也许,这就是大学语文老师留给我们的一个“永远的迷”。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才能够找寻到自我的完整,而缺失的那部分,就是灵魂深处的孤独。
        我是2017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学习。时隔两年,再次回到高中;时隔五年,再次回到初中,看着曾经努力奔跑过的校园,终于明白了“你们所厌恶的今天,是我们回不去的昨天”。
        这种成长所带来的情感,最好的表达就是《邂逅》中,“当我重回旧地,而你又在哪里?只是多了时空、多了苍茫,多了我这零余者落寞的脚步”。
        重回旧地,我们每个人都是零余者,也都是落寞者。当有了“鉴之往事”的情感,“验之当事”的思绪也便涌上心头。
        2019年9月,伴随着新一届大一学生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校园里最老的一届学生将要步入纷杂的现实生活。
        看着懵懂的拉着行李箱、四处张望的大学新生,这不正是像风过于溪流,将我带到了更远的岁月!
        即使频频的回首,一次次怀想,现实的邂逅,却预言了离别的结果。当我想要说点什么,想要表达些什么,这才发现,语言的积累是那么的浅薄,那样的贫乏。
        就像周国平突然想到,“雪山”正是梦的开始、思的源头,我突然明白只有那篇我始终没有背会,老师也始终没有解释过的《邂逅》,可以描摹此刻的孤独。
        我想,这时的我、我们,都成为了周国平,都成为了邂逅“雪山”的浪子,都已沉浸在了故事里。我们也都能在《邂逅》中,找寻到自己缺失的灵魂。
        现在,我静静站在这里。与雪山相融,与冰天接壤……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