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隅乡愁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徐月祥
[导读] 夏收时节,布谷鸟在田间巡视,“布谷,布谷,赶快收禾”,庄户人听了脸上挂着欣慰的笑,绸缪已久的一场农事即将铺开。

连云港市东海县作家  徐月祥

        夏收时节,布谷鸟在田间巡视,“布谷,布谷,赶快收禾”,庄户人听了脸上挂着欣慰的笑,绸缪已久的一场农事即将铺开。
        “麦熟三晌”,只要几天好太阳,麦子很快就熟透了,像披着金袍的嫁娘。现代化农业机械排在田间路道上,那种恢弘的气场,让小麦们风光无限。陪嫁的伴娘们,穿着红色衣裙,洒脱飘逸,驾驶着高性能收割机,轻踩油门,慢揉档位,顷刻间小麦纷纷流进了仓里。而高性能打捆机随后吐出了一个个大金蛋,摆在麦田里,很是气派壮观。
        炙热的阳光照在头顶,在麦田旁行走的我,很想寻觅一处阴凉歇息。突然间,一阵善解人意的清风吹过来,凭借清香的引路,行不多远,忽见几口直径一米多的大缸,并排摆在一处僻静的农家后花园。不用说,那一缕缕淡淡的荷香,便是这朵朵睡莲而发的。
        几只躲藏在竹林深处的鸟儿,相继啁啾着,煞是动听。随着鸟声洞开一条小径,一盘盘石磨出现在眼前,而磨盘下方,主人特意把一口大缸的沿口以下深埋进土中,却把缸口与磨道的地面平行。如今几朵睡莲,正在对着磨盘沉思凝视,倒也十分有趣。旧时光里,那个推磨的人,可是头挽青丝的娘亲?她的对襟上有三个盘扣,青春的脸颊挂着汗珠,泛着淡淡的红晕。
        置身这样的场景,心绪就会被纷涌来的柔情抚摸,朦朦胧胧中,娘亲熬夜于灶膛中,已闻见铁鏊上煎饼的香味,而咀嚼在嘴角流淌的口水,搅拌着煎饼热烫的麦香,时不时眯眼点头,来一个小瞌睡,那一会的星光也昏昏欲睡了。
        一只破旧的咸菜坛子,被放置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娘亲那双手,能变魔术一样的从坛子里,掏出老咸菜、萝卜干、咸辣椒等。尤其在深秋过后,这个咸菜坛子,就是承载一家人整个冬天舌尖上的寄托。如今,这咸菜坛子,因为娘亲的远去,已经被寂寞装满了。
        几块青石板,也曾有自己的故乡。如今却太遥远了,是再也回不去的远方。但自古以来,唯有山川、明月,唯有这些远离故乡的石头,才能与天地日月同在,而我们的一生又何其短暂。
        目光的余角,一棵青梅已缀满枝头。毗邻近旁的一棵棵青竹,不需要闭上眼睛,就可以感受被知了声声鼓噪的夏天,曾经的童真无邪,怎么一眨眼就鬓染霜花?正值壮年的父母,再也寻不见了。
        在这一隅静静地发呆,潮水一般的思绪,拽不回远去的昨天,这是一个旧村庄的缩影。


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拆迁并村,旧房改造,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农家小院。就让这些散淡的旧物件,聚集成一处暂时寄放的乡愁吧!
        若干年以后,假如我们可以成为这一处景色中的一棵草一朵花,想想那个时候的故地重游,又不知道会生发出一段什么样的浮想?偶遇这样一处农家小院,亲手触摸这些老物件,感受一缕淡淡的乡愁,亦是一次幸运之遇。
        任时光匆匆,总挥不去那一缕久远的乡愁。
        名师点评:作家行走在麦田边,遇见麦子收获的喜悦,也偶遇石磨、水缸、睡莲、青石板、咸菜坛子、煎饼、鸟鸣……万般物象,离不开最牵念的那个温暖娘亲。时光里斑驳的老物件,是一个旧村庄的缩影,汇成一缕回不去的乡愁,生发出种种感慨。语言细致传神,读来尤为感人。
                                                                                                                                                          ——西澳大学博士   孙浚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