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点饰心灵的星空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王喜悦
[导读] 广袤的天地间有着各种语言的奏鸣。巨浪隆隆是海的呼号,松涛阵阵是树林的沉吟;唧唧如诉是秋虫的私语,凄凄如怨是子规的哀词。然而这些各式的奏鸣终究没能融合成一种高级的和谐来,只有我们人类,才懂得用语言沟通万籁,让话语之河汇成心灵之海。

河南科技学院  王喜悦

        广袤的天地间有着各种语言的奏鸣。巨浪隆隆是海的呼号,松涛阵阵是树林的沉吟;唧唧如诉是秋虫的私语,凄凄如怨是子规的哀词。然而这些各式的奏鸣终究没能融合成一种高级的和谐来,只有我们人类,才懂得用语言沟通万籁,让话语之河汇成心灵之海。
        这世间最可怕的从不是死亡,而是那杀人于无形的言语,它是隐形的匕首,它是无味的毒药,它是恐怖的恶魔,它无影无踪,他又无处不在,它像地狱里的彼岸花,将人引入那万劫不复的深渊……它又是多样的,有时又是善良的……
        语言是思维的碎片,平行很近,交叉很远。我们学会了外族的语言,使我们告别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岁月;国际性语言英文让黑人白人情同手足;一个聪明的波兰人更发明了世界语,交流中使人们感觉到,我们的心竟这么近。
        总是在意文字语言是否对仗工整,有时然而忘却言语是否动人心弦。
        有的时候我们也无奈地发现:心灵之河会凝滞,语言之桥会冰封。天然的隔阂虽给了我们话语的多彩,但也给我们出了这样的难题:无数种的颜色如何交辉一统?
        语言与沟通的问题,首先便是一个文化包容与交汇的问题。我们不止一次地见到过一方人操着方言斥另一方人的方言是“鸟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目睹过一方人用弹孔般的眼睛打量口音不同的另一方人。事实上,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种文化,语言便是其传承与保持的第一要素,尊重并接纳一种语言,往往是真诚沟通的起点,是包容和接纳一种文化或一个群体的前提。


倘若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扼杀掉藏语,便不会有汉藏情深的和美;普鲁士人在法兰西强制推行德语霸权,换来的只是法国民众来自心灵与情感深处的反抗。
        沟通,讲究和而不同,在乎开诚见心,两情相悦。而语言的多样性,不会成为沟通的篱笆墙,却必然是沟通最本真的源泉。随英语泊来的不仅仅是ABCD国际音标,更有莎士比亚、雪莱的情采斐然和剑桥、牛津的懿范彬彬;随汉语走出的也绝不仅仅是方块字和平仄律,还有屈陶李杜的丽藻风华,唐诗宋词的美意朦胧……而这两种语言,这两种迷人的乐音交相奏鸣时,更动听的是汉英文化的交互拓展,汉英人民的心手相接。
        我们无法给思想划定一条边界,所以思想总是无止境的,但语言形成的命题进而对应的世界的图像都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只能是部分思想的外化,是不完备的。有的思想是可以被语言所表达和传播的,有的则不能,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根据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的观点,命题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语言就是所有命题对应的事态所集合而成的,而事态构成了世界,所以语言是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
        思想是卷着的锦毯,语言是铺开的锦毯。思想愈卷愈紧,语言愈铺愈大。
        维特根斯坦说要从生活中去体会语言的意义,其原因就是基于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会不断创造新的词汇,同时赋予词语新的含义来应对日常语言的不足。与其努力去创造一套完整的毫无逻辑问题的理想化语言来代替日常语言而限制语言的灵活性;不如投身于生活中,从人与人的日常交流中去不断熟悉语言的各种不同的用法,随着对日常语言的体会的逐渐深入,其完备性就会逐渐的表现出来。哲学由生活提炼总结得出,其结果或成果只有应用于日常生活才能有其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哲学研究的初衷。
        语言,总会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想不到的惊喜与惊愕。它的样子全靠你自己来把握,它可以是无形也可以是有形。需要靠你慢慢发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