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产党员的平凡历程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王蜚声
[导读] 付家庄是个好地方,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古阳河橫穿东西,把小村一分为二,现在阳河虽然改道,但仍有河北河南之说。阳河水四季长流、荷香鱼跃、蝉鸣雀唱、岸柳成行,村民傍河依次而居,过着宁静、安逸的幸福生活。付家庄村原村支部书记、潍坊天元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元明,就生长在这里。

山东寿光  王蜚声

       付家庄是个好地方,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古阳河橫穿东西,把小村一分为二,现在阳河虽然改道,但仍有河北河南之说。阳河水四季长流、荷香鱼跃、蝉鸣雀唱、岸柳成行,村民傍河依次而居,过着宁静、安逸的幸福生活。付家庄村原村支部书记、潍坊天元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元明,就生长在这里。
        过去,在这片土地上有着這样的传说:阳河“上出阁老、下出候、中出将”。上出阁老,是说上游的阳河村,明朝曾出了个刘阁老;下出候,不是王侯的侯,是说下游的北洋头、侯辛庄大都侯姓;中出将,也不是将军的将,指工匠的匠,说的就是地处阳河中段的付家庄村,铁匠多,有“红炉支了七支半”的说法,徐元明的祖父徐永江就是其中一支。徐永江与三个儿子,长子春城、次子春芳、三子春元,农忙时以农耕为主,农闲时便帮助庄里庄乡,打造些锄、镰、锨、镢等农具,既帮助了别人,又补贴了家用,受到乡亲们的好评。
        然而天有不侧风云,1944年日寇的铁蹄踏碎了付家庄村的宁静,侵略者到处烧杀抢掠,徐元明的父亲徐春芳,与其他一些无辜的老百姓一样,倒在了日本鬼子的枪下,这一年徐元明降生,孤儿寡母含恨忍悲,开始了艰辛的生活。
        俗话说,能经天磨真铁汉,勤学苦练成栋梁。徐家母子的境况,不用说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岁月,就是在现代经济富足的年代,也困难重重,但困境没有把徐母压垮,反而练就了她的坚强,含辛茹苦培养儿子成长。徐元明自幼聪颖、懂事、听话,母子相依为命虽然苦,但也充满了快乐。特别是婶子、大娘、哥嫂以及父老乡亲的关爱,加之三叔徐春元的关怀,资助徐元明读完初小、高小、中学。徐元明品学兼优,学业未满就被留校任教,受到师生和乡邻的赞许。
        付家庄村是个有近千年历史的自然村。据庙碑载,元朝皇庆年间立村。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时,与东庄、连城庄子、汪家营、后寨子,五个村为一个经济实体,名为:东庄管理区。一九六二年分队,付家庄村成立付家庄大队,王俊仁同志任分队后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政策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分配原则是人七劳三。建队初期,队里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尤其管理人员很难找,财会人员更是奇缺,这时候老支书想到了徐元明,通过做工作,把徐元明从学校抽回,担任了大队主管会计,并兼任大队文书、团支部书记以及第六生产队会计。一九七八年徐元明光荣入党,之后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家庄村班子团结,步调一致,工作有声有色,村民安居乐业,小村生机勃勃。
        俗话说的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农村选一个好的理财人谈何容易。会计这个职务虽算不上是个官,但需德才兼备。徐元明同志作为村里会计队伍的带头人,不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在培训会计上下了硬功夫。当时上级主管部门也曾办过培训班,但这支队伍基础太差,会计术语听不明白,面对繁杂的帐务束手无策。徐元明就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组识各生产队会计互相交流学习,手把手地因人施教,边干边教边学,组织大家苦练打算盘,书写大写小写数字。每次编造预分决分前,再三强调认真细心,把分配的粮食、柴草、蔬菜、工分、投入的肥料等张榜公布,做到帐目清楚、公平、公正,家家滿意,极大的调动了社员们的积极性。
        在徐元明的带领下,会计们的帐目准确无差错,前几年整理挡案,看到当年的账薄,都感到惊奇,很是敬佩。徐元明任村支书后,王蜚声接任村会计。后来王蜚声根据徐元明为原型创作诗歌《算盘》、《会计三代人》,发表在《农村财务会计》上。王蜚声回忆当时和徐元明共事感慨很多,他说:“《算盘》反映会计的辛苦和无私精神,《会计三代人》主要想体现好传统代代传,发扬光大。说白了,是当时徐元明书记那种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和态度感染影响了我”。
        徐元明常说“人当有品,做事先做人。”付家庄大队的小队会计先后五人参军,都被提拔为军队干部。徐元华,男,生于1953年10月,寿光市台头镇付家庄村人,大学文化程度,现退休。曾经在部队服役19年,正营职级,中校军衔;1991年转业至鞍钢职工大学,任办公室主任、图片馆馆长职务。先后发表文学作品一百多篇,10万字。(徐元华先生入伍前,任付家庄生产大队第六生产队会计)。原一队会计隋万利,入伍后参加书写比赛,获全团第一,受到首长的称赞。后转到三门峽市农业银行任行长,工作出色,多次受到表彰。智擒偷盗团伙的故事,广为流传。原第三生产队会计隋俊杰,因学习工作优秀被推荐上学,毕业后分配到潍坊市潍城区劳动局,后升任局长,工作出色。
        回顾付家庄村的农业发展过程,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农田基本建设。第二是设施配套。关于付家庄的地形、地貌,有顺口溜说:“大袄襟、牛蹄田,笔尖地、赵家湾,下雨一洼水,天旱冒白碱……”老书记王俊仁上任伊始,就带领社员与天斗、与地斗,把涝洼地修成台田,把盐碱地改成条田,把百纳衣化方连片。老书记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时时影响着徐元明。
        一九七八年正月初六,年后第一次支委会在不足七平方米的办公室召开,老书记开场就说:“农田基本建设告一段落,大伙操心受累了,咱们底子簿,配套设施目前无力解决,今冬无雪水,旱情严重,昨天我去西大河(阳河)看了看,水也可以,机会难得,趁上游都在过年,还没有截流之前,把我村的小麦浇上冬水”。会议一结束,徐元明就积极组织各队长布置任务,并亲自带领团员、青年奔赴河堤现场,第一个带头下到冰冷的河水里打桩筑坝,晚九点多钟河水引入麦田。到正月十五前,全村返青水浇完,保证了当年小麦的收成。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严冬下水拦河筑坝引水浇麦不理解,但在当时农业机械化落后的情况下,老一辈干部带头、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      1977年9月,老支书积劳成疾因病去逝。第二年徐元明当选为支部书记,接过了老支书的接力棒,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上任后的第一个春节,徐元明是在大队办公室度过的。初一,给烈、军、残属及五保老人拜完年后,已是上午九时,大队支委会在队部召开,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尽早让老百姓吃上白面饅头。



        当时付家庄村和其它村一样,以种地瓜为主,因为地瓜是当年的铁庄稼,旱涝保收管理简单灾害小,而且产量稳定。要想改茬种小麦,两大问题摆在面前,一是六个生产队土地零散、地质差别大,有两个生产队相对落后条件差;二是水浇条件不具备。通过反复讨论研究,形成了一致意见:把六个生产队合并成四个,重新规划土地,搞好农田配套、打井上电,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并于初四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各生产队全体队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参加,最后形成决议,很快在全村展开。
        工作中首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分地。有村谣流传说:“有个人生的贾(古),卖一分,买一亩,岭子约有七分半,除了碱场是好土”。就是说全村土地地质差别很大,要想调配好困难重重。但是徐元明清楚,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以后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反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因此,徐元明亲自挂帅,带领队干部、社员代表,对每一块土地逐一丈量、定级、定产,然后由会计造册(现在叫明白纸)。再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工作细致入微,力求公平合理。最后,经过支部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将每类地一分为四,由四个队长拾龟、社员代表监督,确定地块和打井位置。这一举措得到群众的拥护,打井、上电如期进行,各项工作开展顺利。这一年,广大群众吃上白面馒头的愿望终于实现,男女老少喜笑颜开!
        财务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会计出身的支部书记最会管家理财。那个年代不用说贪污,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自上而下都以节俭为荣。作为一个集体单位,免不了有些来往,过午留下吃顿饭是常有的事。按财务制度规定,招待费每人每顿饭不能超过一元,查看当时帐务单据,没有一次超过规定标准。原大队会计兼文书王蜚声同志回忆说:每次来客都是两委成员干炊事。统常是,书记徐元明赶饼,大队长王玉庆烧鏊子,文书当服务员。服务员很好干,烧壶开水就行。那时不作陪,客走制据附表(原始单据)需注明,客几位、姓啥名谁,为啥事来,用多少、剩多少,剩下的送给那位五保户……然后由民主理财组长审定盖章,贫下中农代表摁手印,方可入帐。上行下效,各生产队也照此办理,风清气正,群众满意,也常常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在选拔生产队干部方面,徐元明坚持原则,任人唯贤,在乡亲之间传为佳话。有两件事,人们记忆犹新:一个是总结经验,选好生产队的领导班子。生产队重组前,老五队在七七年工值已达一元多,年终现金分配过万元。那时证实一个队的好坏,往往以光棍多少为标准,分配现金几乎是奢望,老五队无光棍的说法至今还有人提及。其原因主要是有一个德才兼备的队长,有一个好队委会。徐元明通过总结老五队的经验,统一标准配备好各生产队的领导班子。再就是至今老人还记得,徐元明三请张成明的故事。张成明是原东庄管理区时第九生产队的队长,该队是当时的卫星队,各项工作都很出色,张成明功不可没。但张成明年龄大了,不愿意再重出江湖,徐元明三次到他家做工作,最后他还是被感动,成为徐元明的得力助手,为付家庄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在徐元明的带领下,付家庄一年一步新台阶,各项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先后建了砖厂、油毡厂,开展多种经营,扩种棉花、黄烟的种植面积,增加复种指数长计划、短安排,新村规划也有序进行,各项工作走在了兄弟大队的前头。
        作为一村的主心骨,徐元明一心为公、敢于担当的精神,至今让人们还念念不忘。一九九五年,村办油毡厂因缺乏经验,收不上货款等原因,欠外债七十余万元,濒临倒闭。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徐元明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辞去支部书记职务,接了这个烂摊子。按徐元明的话说:“这些外债决不能让父老乡亲分摊,塌了天我顶着”。话虽这么说,当时债主不管年节,随时上门要债,全家老少生活在惊悸中,度日如年。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大儿子徐鹤滨辞掉城里的工作,帮父亲打理厂子,徐元明亲自走上了漫漫的讨债路。有人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三辆地排,一个汽管,九间破房,老婆孩子齐上阵”。
       “天命不知年,关山讨债难。凡尘无绝路,偷艺抱金山。”这是寿光(天元)子曰诗社社长杨奎伦写的诗,描述徐元明在极度困难时期,讨债过程中学得丙仑生产技术,创立《潍坊市天元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事。一九九九年,徐元明去东北齐齐哈尔市江岸防水材料厂(国营大型企业)讨债,盘缠不足,只得在人家的丙仑车间帮工结果帮工数月,学会了丙仑生产技术。回来后,根据所学技艺建立了自己的生产车间成立了《潍坊市天元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全家老少的不懈努力,不但还清了债务,工厂也逐步扩大,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目前,公司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办公楼、生产车间、科研中心、仓库等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作为“中国防水材料之乡”最早引进聚乙烯丙(涤)纶高分子防水卷材的厂家,现在已有大型生产线六条,其中大型双杆、共挤丙纶卷材生产线一条,可将五层复合在一起,研制生产出了具有抗植物根穿刺的金属胎防火型、内部加强型金属高分子复合防水卷材,这项研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3年徐元明整七十岁退休,把公司交给了长子徐鹤滨。经过徐元明父子近二十年的努力《天元》已发展成为集科研、设计、技术、生产于一体,销售、服务于一身的新型技术密集型企业,各类防水材料产品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引领了高挡防水行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徐鹤滨接手后,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但以质量和诚信为《天元》进一步开拓了市场,而且大力发展“电商”,给《天元》装上了腾飞的翅膀。设立了品质保证中心,进一步完善了质量保障体系,统一对品质信息的共享,指导、监督、监控进行管理。对各地的销售和服务资料进行了整合提升,便利了与用户的互动,更好的倾听用户的心声,牢固的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大大的提高了用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作为新型防水材料的领导性厂家,其销售和服务系统遍布全国、漫及海外,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于《全国防水行业先进企业》、《立信单位》 、《中国著名品牌》,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防水材料优质供应商》等(百余)数十项荣誉称号。
        正如乡贤隋立范在徐元明73岁寿辰撰文祝贺说:“为人师表,桃李满园。管家理财,律已厌贪。桑梓理政,公正洁廉。办企经商,历尽艰难。笃守诚信,品质天元。公益慈善,救危尊贤。年逾古稀,颐养天年。”赞语概括了徐元明的奋斗历程,也表达了乡里乡亲和广大农村群众的心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