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洪秋瑾
[导读] 近年来,社会心理问题愈发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如何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中职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因此,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面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措施。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中等职业专业学校  洪秋瑾   321400

摘要:近年来,社会心理问题愈发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如何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中职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较浅,因此,在面对挫折困难时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面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措施
        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都受一个人心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不仅要求教师要从中职生学习的现状、生活的条件入手探究,更是要全面观察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以此来设计出有效的培养措施,从而为中职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西方,是当时心理学界的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将生活中关注的重点从解决坏的事物转移到重视良好的事物,从而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认为,人类具备六种美好的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气、善良、正义、节制和超越,而这六种美好的品质在人类身上的表现也包括好奇心、创造力、洞察力和开放性等等。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帮助人类将这六种美德品质在生活中进一步地发挥,从而可以以良好的面貌去面对挫折、困难。而对于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群体之中的应用来说,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帮助中职生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天赋互相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正面性格特质,从而对日后的生活态度、思想感受、情感行为以及行动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为未来能够享受美好的生活做好铺垫。
        二、当代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现状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针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大多为重理论、轻实践,重智力、轻情商的形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面对事物的感受想法没有被教师重视起来,因此在表面心理状态整体良好的情况下,中职学生内心也隐藏着一些消极的心态品格。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首先有着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且对自我认知不明确的这一特点。当代中职学生接触新事物的年龄较小,接收新事物的速度也较快,但是有些学生在没有形成健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就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对一些事件产生的判断也较为不全面、不理智。并且,由于这一代的学生都是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力也较为薄弱,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吃不了苦,总想着放弃,抗压能力整体较弱,对于未来人生道路有着十分消极的影响。其次,当代的中职学生还有着情绪波动较大、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心理特点。根据调查显示,当代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有过莫名奇妙就开始焦虑、悲伤、烦躁的经历且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学生很容易就会“陷”了进去,无法及时地找到摆脱这类消极情绪的方式方法。即使是一些很小的事情,譬如说一次考试失利、感情受挫等等,学生就会产生较大的反应,在心中夸大这件事情对自身的危害影响,甚至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这类心理特点也会使得中职学生的感恩心理严重缺失,他们在面对事物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却对他人的想法没有重视,最终导致自身与他人交往的情感也会比较淡薄[1]。最后,当代的中职学生整体还有着对未来迷茫,人生态度、学习目标都不明确的心理特点。中职学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且其的学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生活品质。但是就整体而言,当代有很多中职学生仍不明确自身“为什么要学习”,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家长、老师,唯独就不是为了自己。甚至根据调查显示,当前有60%的中职生所学的专业都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内容没有兴趣也是导致其学业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多重干扰,使得中职学生形成了当今整体较为消极的心理现状。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职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措施
        (一)社会层面的培养措施
        1.倡导和谐的家庭环境
        环境影响人,也能造就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若想培养起其积极的心理品质,那么一定要为其提供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为此,社会应当大力宣扬积极的家庭观,倡导中职学生家长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对于孩子在成长道路上产生的困惑及时排解,并且努力维护青春期学生敏感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中职学生家长也要减少过分溺爱的情况出现,对于学生的要求适当的满足,切不可让中职学生感受到过于集中的关心和爱护,导致其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心理。
        2.有效地应用社会资源
        对于中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来说,社会各界人士也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道德感,尽可能的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处于成长阶段的中职学生。


为此,社会各界人士应当有效地应用社会资源,并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为中职学生创造培养积极心理的条件。譬如政府机构可以与中职院校合作,开展针对中职学生的养老院探访、心理咨询志愿者、或者环境保护服务等等,帮助中职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社会对于正能量的需要,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其次,社会各界人士也应当自己做好学生的模范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用积极的面貌面对生活,并大力宣扬类似感动中国人物的榜样事迹,勉励中职学生能够以身边的人作为标杆,无论是在学习亦或是生活中,都保持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笑对生活。
        (二)学校层面的培养措施
        1.健全完善积极心理学的培养模式
        为健全完善积极心理学的培养模式,保证中职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中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心理教学理念。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学应当尽可能的将优秀的心理品质融入到教学知识之中,从而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对健康的心理特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其次,中职教师也应当切实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并将其作为教学开展的参考要素。与此同时中职教师也要及时地向学校反映心理教学设备的完善情况,与学校交流沟通,尽可能的为中职学生创设一个可供发泄、咨询、调整心态的场所,帮助学生将消极的心理及时转变成积极的心态,进一步保障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中职教师也要在学校内部自行组建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于产生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地帮助和开导,对于社会共性的青少年热点问题要具备高度的敏锐度、并向本校学生宣传正确的应对思维。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心理教学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学生面对不同事物的心理导向,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培养出中职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
        2.渲染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为渲染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中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重视开展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并定期开展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题讲座,邀请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学专家进入校园,向学生宣传正确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和观点,并用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心态[2]。其次,中职院校也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譬如读书交流大会、才艺展示大会等等,为中职学生提供交流沟通和才艺展示的渠道和场所,从而帮助其养成热情、乐观、热爱交流的性格品质。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还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校外开展一些志愿服务的团队活动。通过参加此类活动,中职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自身的责任感,也能够逐渐明确自身在团队中合适的位置,从而为日后活动开展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共情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学生自身的培养措施
        1.增强自我认知
        中职学生为养成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要切实增强自我认知的水平。为此,学生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对于自身的喜好、性格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学会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并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要尽可能的去完善自己,对于自身不足的地方要努力改善,对于自己出色的地方要给予肯定,从而在有着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培养出自身独特的性格魅力。其次,中职学生也要学会去“取悦”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波折时,要学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尽可能的利用积极的心态来转变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保证能够时刻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并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
        2.提高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自控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学会调节情绪开始。情绪调节的方法主要在于转移注意力、积极面对和合理宣泄这几个重点,中职学生为此应当在面对问题时先尽可能的让自身冷静下来,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分析整个事情,从而渐渐地让头脑中理智的观点占据上风,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松弛有度的情绪抒发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其次,中职学生为提高自控能力也可以多多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养成积极冷静的心态,并以一种稳重的态度来面对生活[3]。
        积极心理对于中职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社会及中职院校教师都应当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努力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以此来为中职学生奠定坚实的积极心理基础,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月英.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月刊,2019,(20):51.
[2]刘芩利.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才智,2019,(22):59.
[3]刘聪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国际公关,2019,(07):8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