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涂秀娟
[导读] 四川清音原名又作“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琵琶或月琴伴奏,又叫“唱琵琶”或“唱月琴”。是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两地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该曲种唱腔优美,曲目丰富,曲牌众多,音乐性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四川清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旨在对该说唱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四川成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涂秀娟   610100

摘要:四川清音原名又作“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琵琶或月琴伴奏,又叫“唱琵琶”或“唱月琴”。是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两地的曲艺音乐品种之一。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该曲种唱腔优美,曲目丰富,曲牌众多,音乐性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四川清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旨在对该说唱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四川清音,传承,发展
        本文通过搜集四川清音相关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四川清音历史沿革、主要调式和唱腔、派别及地域分布、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加以概述,让更多人投入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去。
        一、历史沿革
       四川清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自北宋时期便有了这类连曲体艺术形式,例如“唱赚”“诸宫调”等。四川清音在承金元所盛兴的“诸宫调”之余逐渐吸取了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流传在我国西南地区一带的各地民俗歌曲、戏曲音乐等与之相融合,从而形成正式的说唱艺术形式。其中包括了四川、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区的传统民间小调曲目。以长江为界,四川清音还按照派别分为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明末清初时期除四川清音之外还有“河南曲子”“湖南绁弦”等说唱形式,它们的曲牌大多来自明清小曲或俗曲,一定程度息息相关。四川清音的吸收源泉主要为川戏受地方文化及风俗的影响,四川清音在流传的过程中在演唱风格、曲调、和语言上也有着一些变化,更甚者连称谓也发生了变化。除清音之称外,有调子、小调等说法,也有按伴奏乐器而称“唱月琴”或“唱琵琶”。
        四川清音的体裁主要分为三类:历史故事类,这其中的选材大多选自《三国演义》,如著名唱段《空城计》;描绘自然景色类,如《咏四季》,填词优美有如春之暖阳,夏之生机,秋之盎然,冬日梅花;爱情故事类,如《五更留郎》等。
        二、主要调式和唱腔
        1.调式:要流传于重庆万县、四川宜宾、泸州和成都一带的城市及中小乡镇的商业地区。有八个大调、一百余支小调,唱段两百多支。四川清音的伴奏乐器为琵琶、竹鼓、檀板等。早期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坐着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代表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等。四川清音中分为大调和小调。大调故事情节比较长,有伴唱、有跳进跳出式的表演,扮演的角色会不停变化,要求文学涵养、文化底蕴深厚,大调多为长时间的表演,现如今多不呈现于舞台。例如大调的表演形式在今天成都大慈寺还有传唱。小调多为小民歌传唱,大多数时候都是以时常五分钟左右的一首歌曲的形式去演绎一个诙谐幽默的小故事,其中也有跳进跳出式的人物扮演。现如今小调的表演形式更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小调的传唱度更为广泛,例如《小放风筝》、《布谷鸟儿咕咕叫》等在各大音乐学院以及综合院校之间多有传唱。



        2.唱腔:四川清音的曲调丰富,唱腔优美,用四川方言演唱。四川清音的填词大多属于婉约派,词曲之间多以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在符合大众审美喜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其唱腔结构包括单曲体结构、联曲体和板腔体结构。单曲体的结构多用几段词来唱一段旋律,例如《鲜花调》、《长城调》等。联曲体在四川清音唱腔中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三个艺人称之为“大调”的曲调(大调共有八个,除这三个以外,还有“勾调”“马头调”“荡调”“滩簧调”“反西皮调”五个大调,但能构成联曲体的只有前面三个)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牌子。板腔体在四川清音中这种结构的唱腔数量也很少,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清音演唱时注重拟人化和动词的表现。唱腔中有三种典型衬腔:哈哈腔、弹舌、灌口。这三种衬腔能够一定程度上传达曲目中的韵味。
        三、现状与传承发展
        一方面,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清音自身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在传媒还没如此发达的岁月,戏曲曾是中国人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在科技如此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对传统技艺的影响非常深刻。另一方面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润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对人才的自身能力要求非常高,现如今人才的缺失也成为四川清音难以传承的原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四川清音被视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流行歌曲,五十年代,李月秋获莫斯科金奖,一时间喜欢清音和学唱清音的人遍布各地。然而随着曲艺生存环境和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和众多“非遗”一样,四川清音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消匿。
我认为清音的传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办法:
        1.传承与发展要在原来的音乐上做出创新,走向市场,打破守旧的原则推陈出新走向大众。例如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这种形式在目前来说是十分新颖的,并且具有一定优势。
        2.四川清音进课堂。对小朋友进行普及,从娃娃抓起,也为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校讲堂。通过讲堂这种宣讲形式在高校中寻找具有一定音乐基础并且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
        四、小结
        四川清音具有非常高的曲艺价值。四川清音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独具特色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曲艺品种。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传承四川清音艺术,这也是曲艺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它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小红.四川清音研究综述.[J]黄河之声.2019,(17)
作者简介:涂秀娟?,女,出生于1996年11月1日,汉族,四川绵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