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蔡颖 赵宏
[导读] 同伴关系问题是幼儿学前期必须要面对并且要解决的问题,同伴间的交往至关重要。研究表明,3-6岁阶段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次数得到增加,社会交往的水平也得到提升。只有在与同龄人和成年人和谐友好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对同伴交流的现状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培养儿童同伴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辽宁科技学院   蔡颖  赵宏   邮编117004

摘要:同伴关系问题是幼儿学前期必须要面对并且要解决的问题,同伴间的交往至关重要。研究表明,3-6岁阶段儿童与同伴交流的次数得到增加,社会交往的水平也得到提升。只有在与同龄人和成年人和谐友好的交往中,儿童才能学会处理各种关系,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对同伴交流的现状和产生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探讨了培养儿童同伴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同伴关系;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一、幼儿同伴关系内涵及必要性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儿童之间共同的活动和合作,或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具有相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发展也是孩子们必须学习的“规矩”。同伴关系在儿童的生活成长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乐观、向上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其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因此,帮助幼儿与同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同伴交往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一些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行为具有攻击性,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会给周围的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2.随着现代住宅单元结构的普及,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里独自玩耍。与那些在家但同伴交流条件良好的人相比,他们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是千篇一律的,父母的养育和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儿童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3.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和感受,把自己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缺乏分享与合作的理念。
        4.儿童在活动中普遍喜欢能力较强的儿童游戏,因为与能力较强的儿童进行游戏,可以将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但是这种行为会使能力较差的儿童被排斥在外,能力得不到提高。
        5.在儿童早期,孩子们倾向于爱美。干净美观的外观可以迅速吸引对方,并使对方的联系更加亲密。
        (二)原因分析
        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很多面,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总结概括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们的港湾,是孩子们感受的第一个地方,所以家庭成员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教养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家庭人际环境和家庭结构将影响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方法,例如:过度保护,破坏,粗鲁,冷漠等,可能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起心理问题。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因素则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托幼机构、幼儿园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儿童最早共同生活的场所,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幼儿园的介入使儿童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是对儿童教??育培养的关键一步。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学会互相促进,互相督促,积极发挥“家庭共育”的最大优势。
        3.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受我国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教师对儿童的人际关系关注不大。


另一方面,受长期思维方式的影响,我们往往过分强调人的角色层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同样,在幼儿教育领域,教师往往忽视儿童平等、自由的交往活动。在当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即使人们关注儿童的人际交往,也只重视儿童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儿童之间的同伴互动。
        三、对同伴间交往能力实施培养策略的必要性
        促进儿童同伴交流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儿童身心的社会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和发展儿童,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因此,父母和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儿童同伴交流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解决他们。要提高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不仅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而且要帮助他们掌握和巩固一些交际方法。
        四、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育儿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的示范榜样。父母和孩子应该建立密切、和谐、友好的关系。儿童的初始懂得的沟通技巧和方法也是通过父母学习的。因此,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家庭健康。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互动的机会,使孩子逐渐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能及时指导和帮助孩子在沟通中遇到的问题。
        (二)幼稚园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并创造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儿童同伴交流教育应通过创造和利用环境来有效地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合作与沟通,为儿童创造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并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2.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选取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游戏的教具和游戏材料。
        3.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发挥示范作用。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儿童交往的发展。
        4.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健康、轻松的教育环境。
        (三)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
        要把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培养纳入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将其安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使之成为一门相对灵活的活动课程。
        (四)重视移情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为了让孩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点是让孩子学会观察,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移情能使儿童产生自身内在的情感共鸣,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促进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五、结语
        总之,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主要是儿童自身经验和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学前教育也是培养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个体生命的发展有着长期的影响。同伴互动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正确的同伴互动可以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生成,进一步提高儿童的交际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教师专业意识的培养,与家长合作,尽可能调动相关人员,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和谐地成长,同时,同伴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儿童的未来成长和社会的进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 [J].教育评论 2002.1
[2]陈卫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探索[J].教育评论 2002.3
注释:本文是2020年度本溪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课题 “自媒体时代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构建”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蔡颖(2000.11),女,系辽宁科技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