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王浩亮
[导读] 小学的科学学科更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创新能力,学生想要更好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谜团需学好科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需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有效利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同时兼备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

包头市昆都仑区团结大街第三小学   王浩亮

摘要:小学的科学学科更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科学创新能力,学生想要更好的探索未知世界的谜团需学好科学。教师在教学期间,需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并有效利用正确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同时兼备文化素养与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 科学思维 培养策略
引言:教师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都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及时调整自身的课堂引导思路使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得到激发,为学生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会逐渐对此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渐渐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海洋的学习,同时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彼此沟通,共享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逐渐让学生减少抵触情绪,同时也使教师减轻一些教学上的负担,使课堂的时效教学得到增加,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得以开创一个全新格局。由此得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育经验,简要发表以下几点不同看法,希望能给予大家帮助。
        1.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1.1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拓宽学生的个人视野
        小学生由于年级较小,对许多事物都比较好奇,并且在掌握基础学科的同时,也需要逐渐把视线转移到小学科学的课程当中。面对教材中存在的奇怪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兴趣大增。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中讲述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解释,小学生在生活中也会常常接触到水蒸汽、固态冰和流动的水,但是其实很少人会用心研究出现这三种状态的原因。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科学教材中的解释讲解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问题的本质。原来,水在不同温度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各不相同,水到冰的温度交界点是零摄氏度,而水到水蒸汽的温度交界点是100摄氏度,但是要是没有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很难及时了解到有关此问题的知识,因此也会导致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延后。
        1.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科素养
        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涉及的知识面会比较广泛,同时科学也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本学科的原因,并且也会通过学习逐渐对生活中出现的想象有了正确的解释,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想象力得到提高。
        2.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期间也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为了更好的、更多样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自身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活动的参与也比较盲目,从而课堂的活跃率也很难提高,学习的兴趣也逐渐降低。
        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没有及时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得学生很难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学习,这也是使科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阻碍了基础教育事业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由于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创新意识,使得根本无法掌握适合自身的思维方法,导致科学成绩也逐渐降低,未来的进步空间十分局限。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需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并深度整合教学资源,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去完成,同时也需创建一些思维活动,以此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拥有更高的科学品质,才能真正的学好科学、爱上科学。



        3.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3.1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注重实践性,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仅仅依靠机械式的灌输无法收到理想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学会手脑并用,实践出真知,亲自动手才能验证现象的真伪,进而解开未知的科学之谜。比如在讲到磁铁知识时,小学生可以拿两块相同的磁铁,亲自进行实验,将极别相同的两面对吸,然后再将极别不同的两面对吸,学生们就会发现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原理。此时,教师就可以学生们手脑并用得出的理论进行讲解,在黑板上画出磁铁的两极,分别予以解释,这种手脑并用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科学知识点也不攻自破。
        3.2学生是课堂主体,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教师只是一味的传授教材知识,使学生们被动的接收,这样一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小学生的视角作为突破口,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感受神奇的科学世界。在教学中,也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环节,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作为辅助,对互动环节中的知识点进行适时补充与讲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3.3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
        小学科学大多和自然科学相同,教材涉及到的自然现象较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教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现象的好习惯,通过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引入科学理论予以解释。比如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国家的哪些区域容易下雨、哪些区域容易刮风、哪些区域雷电频繁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们会结合相关的资料进行查找,找出正确的答案。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些神奇的自然现象。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法,将风、雨、雷、电的自然现象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将学生代入真实的场景当中,感受大自然神奇的鬼斧神工。
        3.4利用科学知识开展创新活动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应引用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典范作为教学依据,通过讲述他们的发明创造,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灵感,进而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好科学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会以科学家作为榜样的力量,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比如教师可以引用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通过展现爱迪生神奇的一生和一些发明创造,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此外,教师结合教材实际,不定期举办一些发明创造的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活动中,学生们根据教师设计的科学主题,发明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将这些发明创造公开予以展示,并对作品进行综合评比,选出创意好、实用性强的作品,对学生予以适当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期间一定要及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进行发展,并通过比较有趣味性的科学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生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科学实力,这也会学生之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新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000(013):19,9.
[2]黄海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7,000(001):8-10.
[3]杨亚波.刍议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思维及其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8,000(029):270-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