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刘春宣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思、有价值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花园幼儿园   刘春宣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思、有价值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
关键词:兴趣  探索  “动”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思、有价值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
        一、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接触科学,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使孩子“乐”动。
        1、生活中乐动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主、自觉地发展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交往行为,在共同的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为幼儿创设了温馨、舒适、自主探究的生活环境。如在生活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小吃点心,让幼儿自主地泡茶、剥瓜子、冲饮料等;在走廊环境中布置了各种可以让幼儿看看、摸摸、玩玩的材料等,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使生活中处处蕴涵“做中学”。
        2、游戏中乐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游戏过程既是一个做和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游戏活动可以满足幼儿自我发展的需要。比如户外游戏时,幼儿玩起纸飞机的时候,发现了:“为什么有的纸飞机飞得快,有的就飞不起来?”“为什么纸飞机掉在水里就烂了?”“纸有多少种呢”?“纸是怎么来的?”……;幼儿对“纸”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欲望,于是知道了因材料不同“纸”有千差万别,还知道了纸的厚薄、软硬、不同用途——幼儿都保持着浓厚的探索兴趣。在运动中融合“做中学”,是我的大胆尝试。如在《运皮球》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怎样不直接用手碰球,把球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幼儿主动探索,热情高涨,纷纷动脑筋,想办法,尝试着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运球。
        二、提供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大胆设疑,放手探索,使孩子“勤”动。
        1、巧妙质疑,带问探究。
        质疑是孩子“动”起来的关键。我通过质疑,造成孩子认知上的冲突,使孩子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促使孩子在勤动、勤想中探索新知。如: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用吸管吹泡泡,是孩子熟悉的,但这次为孩子提供的吹泡泡材料是五颜六色的各种玩具。


这些玩具有管状的,也有单孔的、多孔的;有弯的,也有直的;有粗的,也有细的……设置的疑问是:1、这些玩具能吹泡泡吗? 2、是不是所有的管子都能吹出泡泡?孩子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疑问投入活动。他们要解答这个疑问,必须通过一次次的操作实验、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凡是有孔眼的,而且孔眼是相通的,气流可以通过,都能吹出泡泡。孔眼大,吹出的泡泡大,孔眼多的吹出的泡泡是一串串的。整个活动,孩子在“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2、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自我发现。
        在孩子们的自由活动中,在同伴交谈讨论中,孩子们能够获得丰富的经验,抓住时机,并及时给予指导。例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塑料袋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它像飞舞的蝴蝶忽高忽低?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风小飞得低。显然幼儿已经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问题,我进行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制作了“转动的小花”、“风铃”等小玩具。可见,教师的适时引导,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珍视了孩子的发现,满足和发展了幼儿的求知欲。当然,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勤”动,还必须做到让孩子解疑难,让孩子想思路,让孩子自主操作,让孩子讲结论。
        在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往往会“卡壳”,陷入不会“动”的困境。若处理不好,容易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因此,应从活动内容出发,在孩子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如:在“冰冻花”的活动中,我就在与孩子们的探讨交流中不断追问孩子“捏着冰的手怎么会变冷的?”、“水怎么会变成冰冻花?”“冰冻花放在水杯外,水杯中的热水怎么会变冷?”、“为什么冰冻花放在水杯外又会慢慢变回原来的水?”……在我不断地追问中孩子们一点点地道出了“冷了会结冰……热水遇到冷的会变温再变凉……冷的冰冻花遇热会融化,就像雪遇到太阳一样”。
        三、科学正确地对待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使孩子“敢”动。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星的、粗浅的他们不能说出活动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可以在自己操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他们喜欢把自己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告诉同伴或老师。在幼儿操作时,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大胆、小声地交流,对于胆子小的幼儿更应该提供机会让他们交流。如开展“双头瓶子真有趣”的活动时,幼儿在边操作时便会小声交流:你的两个珠珠在瓶子的一边,而我的两个珠珠却在瓶子的两边,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同伴间的讨论交流,他们能发现不同的科学现象,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不管在操作过程中还是活动结束时的评价活动,我们作为教师都必须用富有启发性的、简短的提问,让幼儿把操作结果表达出来,“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玩才能看到这种现象?为什么?”利用非言语信息对幼儿作出评价,如点头、微笑等,还可以把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下来,与幼儿一起分析、一起评价,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对于采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进行尝试的幼儿要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科学的愿望,从而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①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②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