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徐梦洁
[导读] 目的:提升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方法:加强专业培训与心理培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强化正向情绪;完善评价与强化内在动力。结果: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结论: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北海市海城区第十二小学 徐梦洁  536000

[摘  要]目的:提升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方法:加强专业培训与心理培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强化正向情绪;完善评价与强化内在动力。结果:提升教师积极心理品质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结论: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 提升  小学教师   积极   心理品质  策略
        引言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着自身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才能正确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探索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培养策略,以便帮助教师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分析
        1.对待工作具有较高的责任心。
        对于教师而言,积极的心理品质必须要通过教育工作体现出来,只有具备较高的责任心,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教师育人的作用,从而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教师对待工作时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于自己的职业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的事业中,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能够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在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下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第二,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应对,不逃避、不退缩,针对实际问题能够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从而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扫清障碍。第三,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做到积极合作、主动分享,将专业诉求看作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与他人共同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从而更好地满足岗位需要。
        2.对待自己具有较高的进取心。
        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还体现在自我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当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进取心,才能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从而将积极心理品质的优良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而言,教师对待自己时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专业技能有着不懈的追求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争取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1]另一方面,对于教学过程中解释不了的问题,要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解决,通过自主学习或请教他人找到问题的答案,明确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3.对待学生具有较高的宽容心。
        此外,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还体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积极的心理品质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宽容、友善的情感状态,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可靠的保障。一般来讲,教师对待学生时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主动给予学生关爱和温暖,积极搭建与学生之间的友谊桥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第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耐心疏导和沟通,将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感染下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二、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策略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教师的心理品质。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只有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学习机会,才能促进教师心理品质的显著提升。为此,学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专业培训、心理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特征,以便将其作为自我提升的参考依据,从而为教师明确前进的方向。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和工作态度,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心理培训机会,从心理、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给予教师正确的指导,以便帮助教师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强化教师的正向情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源自于正向情绪,而正向情绪的产生又与教师的工作状态息息相关。为此,学校必须要找出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根源,通过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来改善教师的工作状态,促使教师能够在正向情绪的影响下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强化心理品质的积极性。首先,学校应该适当的提高教师的薪资水平,将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纳入其绩效管理中,通过实现薪资绩效的动态管理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减少教师负面情绪的出现。其次,学校还应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比如网上点名、网络批阅等,让教师能够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以便及时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去。最后,为了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还应该定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时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帮助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态度,以便为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扫清障碍。[3]
        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内在动力。
        任何人的积极心理品质都是在欲望的“诱惑”下形成的,教师也不例外。对于教师来说,晋升欲望和竞争欲望是最主要的欲望来源,只有切实满足教师对晋升欲望和竞争欲望的诉求,才能强化教师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显著提升。为此,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和体系,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标准,以此激励教师不断进步,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学校还应该为教师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教师感受到积极进取的重要意义,争取在强化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也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要,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学校领导必须要认识到培养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和实践方法,不断强化教师的内在动力,以便挖掘教师更多的积极潜质。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全面掌握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要求,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争取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冬阳.中小学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研究[J].教学新论,2017(09).
[2]孙亚男.如何培养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
[3]张冲.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及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