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串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杨松
[导读]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颖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师生一个或多个议题为讨论的中心,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过程[[[]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群文阅读以其立体而系统的课堂结构,通过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提问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对话中提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沿河民族中学   杨松

【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颖的,具有突破性、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师生一个或多个议题为讨论的中心,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过程[[[]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群文阅读以其立体而系统的课堂结构,通过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提问中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对话中提升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能力。在这种多文本的人文滋养中,让学生们掌握科学阅读方法,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认知。
【关键字】高中语文;问题串式;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将内在议题具有一致性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多个相似属性的文本进行组合聚合,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议题,以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表现为围绕着某一个具体确定的主题,将一组相关联文章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而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就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这里以“生命可贵,抉择有道”这一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主题为例,具体谈一谈教师如何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选择核心议题,如何运用运用结构化原理,整合相关主题的多篇阅读文本信息,如何最终建构“问题串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精读整合文本信息,确定群文阅读主题
        在群文阅读中,群文的主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只有首先确定了群文阅读的主题,才能接续敲定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这些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因此,在群文阅读的具体开展工作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工作的就是思考如何选择适当的主题,让其他文本产生有效的联系。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教材文章后,就根据教学目的确定主题了,之后这个基础上为学生引入和主题相关联的其他文章。对于教材上的文章,一般可以采用教师精讲加上学生精读的方式。教师应该注意,对于核心主题的选择,既不应该太过于宽泛,又不能过于抽象和晦涩。主题的确定要符合和适应教学大纲的变化和实际的教学目的。如果是关于思维意识类的主题,可以把主题确定为“生命可贵,抉择有道”。这类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贴近,从而能够让学生有话可以说,最好是他们平时会思考的或者生活上会遇到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学目的,又可以帮助他们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比如通过分析人物行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对于刘和珍来说,她所说认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什么?她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的?除此之外,如果是关于写作方法类,还可以把主题确定为“人物描写”,通过群文阅读学习,让学生全面的掌握这种写作手法的使用以及其在写作中发挥的作用。
教师应当通过巧妙设计围绕着某一特定意义的一系列问题,并将其贯穿于群文阅读的始终,让学生逐步养成群文阅读习惯,自觉运用群文阅读思维,学会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如何在多文本阅读中辨识提取,比较整合,批判创新,提升常态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二.运用结构化原理,设计群文阅读组合
        群文阅读的“群文”是相对于“单篇”而言的,但“群文”的“群”却并非“单篇”的简单叠加,而是多个“单篇”的结构化组合,这是群文阅读最主要的特质。阅读中的结构化是指以某一个意义点为核心,将事物的各部分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聚合的方式。实现群文阅读有三条路径:教材内选文、教材内外选文和教材外选文。


依据结构化阅读理念和“1+X”思想,教材内选文以单元整合、单元内一篇带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内外选文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外选文以课外阅读文本构建群文[[[]吴丽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高考,2021(02):70-71.]]。
        因此,教师要首先要做好的是辨识和提取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整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和组合工作。在高中语文教材,关于阐述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文章有很多,因此可以选择教材内外选文途径。例如,教材内选择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纪念刘和珍君》带教材外《渔夫》和《报任安书》组合。这些文章主题相似且却有所不同,刘和珍君,项羽和司马迁三者对待生命的态度看似不同,但不论是刘和珍君在暴乱中挺声而出,还是屈原选择投江而死,又或是司马迁受宫刑而隐忍生存。他们对待行为的不同源于他们对待生命态度的不同,即所谓“生命可贵,抉择有道”。但是除此之外,都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故事,不会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
        在群文阅读中,群文的议题是意义点的核心,围绕议题聚合在一起的文本,都必须在议题的属性之内,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议题,形成理解议题的一个有层次性、程序性的认知体系[[[]张志.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105-106.]]。
        三.巧妙设计“问题串”,提升群文阅读效果
        它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实际,设置恰当且适度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果。“问题串”的形式可以让提问更加有的放矢,帮助学生思考,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专注核心信息,防止学生在多文本中阅读中“胡子眉毛一把抓”,造成思维混淆,思路不清的后果。
        例如,通过抛出如何看待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于这句话的看法和理解,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引入话题。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如怎么看待刘和珍君的死亡,她的所作所为是否值得?项羽选择了乌江自刎,是愚蠢的行为,还是英雄的举动,你怎么看?司马迁遭受了宫刑的奇耻大辱,仍然隐忍的活着,又该如何看待他的抉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否则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很可能在阅读各个文本中偏离原有的方向,这就达不到构建群文阅读的最佳效果。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文章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筛选选文中的素材内容佐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就能在寻找佐证素材,深入思考和理清思路。
        在语文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一向十分重视文本结构的梳理和整合,而在群文阅读中这一点更加关键。原因在于,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需要面对多篇文章,处理较大信息量,可能会使他们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产生迷茫,出现思维混乱,目标不明确,往往读了几遍却抓不住重点的情况。所以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者角色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章核心内容和主旨。
        总之,群文阅读与其他多文本阅读不一样的是,群文阅读一定不是为了扩大阅读量而扩大阅读量,它更注重文本的质量以及多文本阅读为学生带来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变化非常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不断推广和完善。它既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创新批判思维的培养和科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6):62-66
[2]吴丽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高考,2021(02):70-71.
[3]张志.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51):105-106.
[4]杨成伟,郭天成.高中文言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设计初探[J].考试周刊,2020(A1):49-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