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友善之道,育有善之人

发表时间:2021/3/9   来源:《青少年导刊》2021年1月   作者:杜世兵
[导读]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终运用到生活之中。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撑之下,初中教师要积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把友善之心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中。以友善之道,育友善之人,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要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的践行友善。

贵州省正安县第三中学  杜世兵   563400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并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终运用到生活之中。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支撑之下,初中教师要积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责任,把友善之心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中。以友善之道,育友善之人,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要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的践行友善。
关键词:初中、友善、德育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定型。可以说,初中时期的教育关乎到了学生未来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现心理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础上,道德教育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初中教师有义务把友善种进学生的心中,以友善之道育有善之人,真正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育人活动。
        一、设定生活化教学情景
        我们知道,课本中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部分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直接从课本开始展开教学,这其实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用性,这些知识中有很多是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和用到的。所以,教师不妨在课堂一开始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情景来展开教学,自觉地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景中接受德育教育。
        例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有“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而情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将伴随一生的东西。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设计生活情景来引入“情绪”这一主题。比如,教师从一个故事开始:周末小明和小刚约好了要一起去图书馆,然而在出发之前,小刚突然打电话来说自己必须和父母去外婆家。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呢?教师可以把这样的生活化问题抛给学生,要学生思考小明会产生怎样的情绪,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多样的,如“小明会觉得烦躁”、“他会很生气”、“他会不理小刚”等等。这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怎么处理这一系列的情绪,之后的教学就和我们本课要讲的内容直接关联了。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情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理解他人,做一个善于处理自己情绪的友善之人。
        二、围绕社会话题展开小组讨论
        事实上,有关“道德与法治”的事件在社会上每天都在上演,这些事件往往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


教师要学会从这些社会热点中挑选出那些正向的、与我们的课程有关的事件,并把它们带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说课本上的知识是抽象的、冰冷的,那么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就可以说是十分真实、生动和直观了。通过参与这样的讨论,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明显增强,同时他们对道德和友善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师长情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引入相关的社会热点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在这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具有崇高道德情操的教师他们的事迹往往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需要对这些事迹投入一些关注。在教学第六课“师生之间”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最美女校长张桂梅的感人事迹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张桂梅的哪些事迹体现了她的高尚道德情操”、“张桂梅对她的学生做出了怎样的帮助,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课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张桂梅无私、高尚的教师形象会真实而清晰地照进学生的心中。这样一来,德育的种子就很好地埋在了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友善的人。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前面已经谈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所以,学生单单地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关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让德育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地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尝试开展一系列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有一颗友善之心,还要做友善之事,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有善之人。
        例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主题为“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意在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社会身份,并积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在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制作一张“我的角色与责任表”,在制作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与相关角色对应的责任。在“学生”的角色之下,学生要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承担起维护校园环境的义务;在“家庭成员”的角色之下,学生也要学会打扫房间、承担家务和替父母分忧等等。学生虽小,扮演的角色却往往是多样的,在商场购物时要做合格的顾客、在出门游玩时要做合格的游客等等,每一个角色之下都有要承担的相关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的德育教育才得以真正落地。
        以友善之道,育有善之人。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想实现真正的育人目标,教师就要积极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对道德和友善的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友善做友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卓越.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实效性[J].知识文库,2020(23):40+42.
[2]尹亚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初探[J].教育界,2020(49):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