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艳荣 程晓莉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许艳荣 程晓莉
[导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内在条件,它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小学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许艳荣  程晓莉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拂晓中心小学  2368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必备的内在条件,它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小学阶段,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会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07-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刻地感受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在充分尊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所蕴含的相关因素自然、充分地结合起来,在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正是优质课堂氛围的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取公开、平等的方式组织教学;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交流时,语调柔和;用信任的目光与学生互动;用尊重的语气与学生交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使学生保持着开朗、愉悦、奋进的心态,从而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小学生由于心智不成熟,遇事不能全面分析、冷静处理,做事往往受挫,由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及时地排解,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要及时关注每一位学生,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给迷茫中的学生以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耐心地倾听,敞开心扉的交流,是打开他们心结的钥匙。这样,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深挖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许多人物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文章,它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教育,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正确处理和利用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陶冶积极的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素质。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的情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在《铺满鲜花的小路》一文中,让学生感受到共享的快乐,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送去幸福和快乐,就会从这幸福和快乐中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从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五位战士不屈不挠,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激发了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
        2.训练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意志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如刻苦学习这件事,没有坚强的意志为后盾就很难达到目的。被誉为军神的刘伯承,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使学生为之折服。普罗米修斯为了正义而与敌人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他的精神被学生所传颂。这些人物的坚强意志,无不激励着学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
        3.培养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为了达到彼此传递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满足需求等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心理上的沟通和行为上的相互作用。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可塑性很强。一些学生人际关系不良,并非不想与别人和睦相处,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如《掌声》这篇课文,同学们用掌声鼓励自卑的英子,使英子找到了自信,从中感受到与人交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通过对《我不能失信》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与人交往时要诚实守信。《陶罐与铁罐》这篇寓言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瞧不起别人,与人交往时要求同存异,尊重他人的爱好。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交往能力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都有计划、有目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
        三、采取多种方式,抓住时机,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质量。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节完整的课要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之下开展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确保教学方式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抓住切入点,采取恰当的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母亲工作的场景,学生边观看场景,边品读这段文字,”七八十”这个词语在这段文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学生在看中读,在读中思,在思中感,在感中写下自己鼻子一酸时的感受,体会到慈母情深深似海。真正做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预想之外的生成,如对某一问题,学生的兴趣比较浓,思考较深刻,讨论比较激烈,具备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兴趣,此时便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好时机,如果此时能随机发挥,恰到好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很重要。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要根据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在确保学生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引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
【2】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
【3】白红霞.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 2012(09)。
课题项目:本文为安徽省亳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ZKTLX2019040)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