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让孩子“恋”上语言文字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周亚珍
[导读]

周亚珍   奉化区方桥街道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22-01

        《义务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对于刚从幼儿园玩玩学学的教学模式出来的一年级孩子来说,面对一开学就要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拼音和识字,我该怎么让孩子们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呢?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读读写写背背太过于沉闷,我得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课标》中也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让一年级孩子爱上祖国语言文字的一套“听说读写”教学策略由此诞生了——
        (一)“听”——故事,激发孩子爱上阅读的兴趣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儿童喜欢的文字形式,对于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好的故事,百听不厌:其优美的语言文字,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内容,往往使儿童深深地吸引;好的故事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并从中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付诸于行动;好的故事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增强记忆力,丰富和发展想象力。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他们的阅读最主要依靠大人的讲。于是一开学,我就开始了我的“每周故事”之旅,选择的故事都是贴近一年级孩子的生活,如《一年级的小豆豆》、《小屁孩日记之一年级屁事多》、《窗边的小豆豆》等,每到中午讲故事的时间,我们班就掌声一片。
        当然,我在讲故事的时候也不是完全照着书本读,而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绘声绘色地不断变化我的表情和声调。如读到精彩之处则指手画脚,提高声音以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读到伤心或恐怖之处则压低我的声音,做出同情或害怕状;有时还会在最关键之处故意停顿,留出悬念让孩子们猜测。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自己的主观解读,而且也不用费力地去看文字,但是却能很好地激发他们想要去阅读这本故事书的欲望。有时讲完故事还要请他们谈谈体会,说说感受,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使孩子们爱上听故事,爱上课外书。
        (二)“说”——绘本,有助孩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对于识字量少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阅读长篇的文字,理解深奥的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图文结合、简单易懂的绘本是最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
        绘本的图画版面大而精彩,不仅具有辅助文字传达的功能,更能让学生在绘本中飞扬着想象,而绘本的文字不仅具有故事性,而且具有自然美妙的韵律。如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一书中,“从卵壳里钻出一条又瘦又饿的毛毛虫,他四下寻找可以吃的东西……”,这时我就卖了个关子,“孩子们,你们觉得毛毛虫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课堂内一片猜测声, “找到了草莓。”“不对,肯定找到了西瓜。”“可能是薯片,哈哈!”……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他们把自己平时最喜欢吃的东西都分享了出来。接下去,我就适时出现绘本中提到的那条毛毛虫找到的吃的,而且按照一定顺序把吃的东西在黑板上排列好:一个苹果、两个梨子、三个李子、四个草莓、五个橘子……然后故事接着叙述,“星期一,他啃穿了一个苹果。可他还是觉得饿。”边叙述边用手势提示黑板上的图片,“星期二,他啃穿了两个梨子。可他还是觉得饿。星期三,他啃穿了什么呢?”此处我再次放手请学生们来说,有了前两句话和黑板上图片的铺垫,孩子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想象的翅膀再次起飞。于是乎,孩子们顺理成章地用句式“星期   ,他啃穿了         。可他          。”完成了绘本中的接下来发生的故事。
        其实很多绘本的文字介绍都具有这样规律性的特点,只要我们老师细心寻找,就能让孩子在听讲故事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



        (三)“读”——儿歌,开启孩子轻松识字的大门
        儿歌语言活泼生动,内容通俗易懂,节奏简洁明快,易读易记易唱,琅琅上口,情趣盎然,深受儿童的喜爱。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把儿歌引入课堂,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儿歌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中巧学拼音,轻松识字,快乐阅读。
        每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同步阅读”读本,其中一年级上册的“同步阅读”是《小熊过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本读本里的儿歌短小易懂,很适合孩子读读背背,于是我就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进行儿歌诵读,比如第一课《开学了》:“开学了,开学了,背书包,上学校。见老师,行个礼,见同学,问声好。”为了让孩子们识字快而轻松,在领读的前两遍都是点着投影仪上出示的每一个字进行点读,再接着配上动作进行诵读,孩子们很快就能记住。他们记住的不仅是儿歌内容,还是儿歌里的常用汉字,更是儿歌所传达的文明礼貌教育,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写”——仿句,帮助孩子搭建文字运用的平台
        宋代学者朱熹也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为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更何况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照着范文仿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小学生的习作训练其实就是一个“先模仿后创作”的过程。那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写话更是需要一个模仿的平台,这样就会让他们感觉到写话并不难,只要变一变就可以;没有了畏难情绪,对于今后的写段、写篇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如何找到范例让一年级孩子进行仿写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材中独具慧眼,寻找到适合孩子模仿的例句。如一年级上册的后鼻韵母《ang、eng、ing、ong》拼音教学后,教材中有一段话:“老师教我们用计算机画画。小文画了一朵红花。小青画了一只白鹅。我画了一条美丽的彩虹。”此处就有生发点:老师教我们除了用计算机画画,还能用什么画画呢?小文画了一朵红花,还可以画什么呢?除了小文、小青和我,还可以是别的人吗?于是,课堂上我就让孩子们分别把句中的内容换一换,说一说,当然其中的重点指导还在于量词的运用要恰当;接着我就要求孩子们写一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于是孩子们的大作就诞生了:
        1.老师教我们用计算机画画。周彦汐画了一朵荷花。我画了一张桌子。郑意画了一个奥特曼。            ——潘俊宏
        2.老师教我们用粉笔画画。李庚积画了一朵小花。洪维婧画了一条小鱼。王娟画了一棵小树。            ——童嘉琪
        3.老师教我们用水彩笔画画。舒依依画了一朵美丽的牡丹花。马景媛画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我画了一座漂亮的城堡。
               ——刘尚恩
        再如一年级上册识字第3课《在家里》:“晚上,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我就要求孩子们当晚回家去观察自己家人的情况,模仿着写一写,佳作由此产生:
        1.晚上,爸爸在择菜,妈妈在做饭,我在做作业,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洪维婧
        2.晚上,爸爸在厨房炒菜,妈妈在给客人点菜,我在帮忙扫地。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潘俊宏
        3.晚上,爸爸在看武侠小说,妈妈在检查我的作业,我在给爷爷捶背。我们一家人多么幸福呀!         ——顾星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看教师怎么去涂抹;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台电脑,看教师怎么去操控;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群精灵,看教师怎么去引导。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拥有像魔法仙子一样的魔法棒,孩子们就会深深地恋上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为学好语文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