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王立敏
[导读]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奠定生物知识系统构架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原则。基于此,教师可以渗透建模思想,将特定实例的结构与框架进行剥离,还原知识最本质的原型进行教学,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王立敏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2564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奠定生物知识系统构架的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原则。基于此,教师可以渗透建模思想,将特定实例的结构与框架进行剥离,还原知识最本质的原型进行教学,从而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建模教学;开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15-01

        引言
        初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知识不容易接受,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即模型构建。但是不可能每一个抽象事物的学习都由教师亲自指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逐渐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思维及能力,否则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及掌握将具有很大的难度。生物建模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生物建模教学优势分析
        (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生物教学模型的构建下,让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跳出固定的学习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课堂实验,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这样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知识互相独立,也相互联系。对初中生而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众多,甚至会出现混淆,因此可以将模型建构的过程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有效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同时也能发散学生思维去构建合理模型,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与小组的合作探究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初中生物建模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概念模型,结点成面
        所谓概念模型,是指教师通过知识串讲、绘制思维导图等形式,将零散的概念知识结点成面,最终形成知识网络的模型教学方法。在概念模型的思维教学下,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单个的知识点,而是众多的知识串、知识网,从而可以促使学生信手拈来的利用知识进行解题。生物知识普遍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更是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教师通过建立概念模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概念和知识串联成体系,在认知思维中建立有关的概念模型,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奠定基础。



        (二)物理模型,梳理关系
        对于物理模型教学,旨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和引导,从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等特点出发,借助实物、画图、辨析从属关系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辨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生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指导教学“验证天竺葵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关实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物理模型中的实物模型教学法配合教学。通过实物实验操作,让学生有效地认清了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淀粉类有机物的事实,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实物能够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多重冲击,绘制关系图可以由浅入深进行在内剖析,引导学进行更深层词的思维探究。教师在讲解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地借助物理模型进行教学,加强课堂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又一途径。
        (三)数学模型,阐释抽象
        教师在指导相关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需要在理想化模型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情况。这时,比起直接告知数据分析结果的结论性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自主体验演绎推理的过程,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相关实验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对于呼吸作用的影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条件下,通过变动单一变量的含量,测定实际的呼吸作用的速率,绘制折线图,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出发,分析各个变量对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情况,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结论得出的抽象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生物知识,还要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分析数据验证结论的理性思维。
        (四)模拟模型,想象概括
        虽然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普遍来源于日常生活所能接触的食物,但还存在不少内容并不便于教师即时地在课堂上进行實物展示。面对这一类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模拟模型展示,简化学生的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这一章节的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心脏的结构,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心脏的塑料模型教具,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心脏的结构,再配合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深刻,在课后没有实物参照时,学生也能通过想象和回忆概括讲述相关的知识。
        结语
        当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难免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在缺乏实物模型参照的情况下,积极选用模拟模型展开教学,既可以达到和实物模型一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水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巩玉兰.论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19):24-25.
[2]雷俊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75-176.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模型构建课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C20194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