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自觉”化为“自觉的行动”——道德与法治《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课例浅析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   作者:钱璐莹
[导读]

钱璐莹   义乌市江东第一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019-01

        “我们在公共场所”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教学主题,它包括四个内容,即“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本课教学的是“大家排好队”中的第一课时——“还是排队好”,旨在让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明白只有人人遵守了,公共场所才会变得秩序,才会更安全、更有效率,也更为文明。
        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即情景创设,排队在身边——故事反思,插队不公平——游戏实践,知行要统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一个个活动中把排队规则转化为一个内在的自我要求,理解规则与人的关系,以及排队并非小事,不注意有可能会酿成大祸。
        一、情景创设,排队在身边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学生身上,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道德与法治》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基础,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
        在《大家排好队》一课中,由于我所面对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准备了许多礼物,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可真精神,见到你们我很高兴,作为咱们第一次合作,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见面礼,谁来猜猜,这个盒子里装了什么呀?
        (准备的礼物带有神秘感,不轻易告诉学生,更能激发学生想得到礼物的激动心情。)
        此时学生情绪激动,迫不及待想要上台拿到礼物。
        师:我要把这些礼物送给你们,请你们赶快上来拿吧。
        一听到我的呼唤,学生们你拥我挤,争先恐后要拿到自己心仪的礼物。这时候会发现,有的同学抢得快,拿到了好看的,有的同学挤不过动作快的同学,只能挑别人剩下的,还有的同学在争抢礼物的过程中会摔倒,甚至被挤到桌椅下。
        为了安全起见,我立马叫停。
        师:刚才发生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人被撞倒了。
        生2:我被人踩了一脚。
        生3:为了抢礼物,老师装礼物的盒子都抢坏了。
        (这段不愉快的抢礼物过程,本可避免。)
        师追问: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
        生:要遵守秩序,一个个排队。
        当再试一次时,效果立马显现,每个同学都愉快地领到了老师准备的礼物。
        师:你们看,刚才两次领礼物有什么区别吗?
        生:第一次闹哄哄的,大家都往前挤,第二次很有秩序,大家都排好队了。
        师:拿到礼物开心吗?因为有秩序的排队,所以每位同学都很开心的拿到了礼物(板贴:秩序)所以,我们说还是排队好(出示板贴:还是排队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排队的话题吧。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有秩序,我们的生活才不会拥挤混乱。由一个小情境揭开课题关键词“排队”,第一次出现“还是排队好”,接着让学生回忆在校园里和在社会生活中,什么情况下排过队。学生马上会发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排队的情况真的不少,校园里要排队的情况:上音乐课、体育课,去餐厅就餐,到操场集会做操,参加升旗仪式,甚至上厕所人多时等。社会生活中排队的情况:乘火车,乘飞机,上公共汽车,超市购物结账,医院挂号,汽车加油或过高速路口等。
        二、故事反思,插队不公平
        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小学生喜欢故事类型的题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生活中的小故事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去辨别是非,让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心得体会,这远比给学生一个知识的结论要深刻、形象得多,学生也更有切身感受。
        当学生对秩序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时,我再把校园中一个典型的不遵守秩序的案例放到学生面前:大课间,同学们排队有秩序依次跳大绳,但有个同学刚跳完一轮,仍意犹未尽,不过看到长长的队伍时,他不愿意继续排队等待,而是插到了一个同学前,几位同学因为插队而争吵起来。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男同学为了能早点跳上大绳,插了队。几个人吵了起来。
        师:有人要往队伍里插进来,这就是插队,因为插队而吵架,在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生1:老师改作业时,大家都排着队,可有的同学会插队。
        生2:做游戏时,大家轮流排队,但某某某同学不遵守规则,因为他插队,我只能少玩一次。
        师:这些都是在校园里发生的插队状况,在校园外,生活中,你有遇到过吗?
        生1:我和爸爸妈妈去火车站,在排队检票时,会有人插队。
        生2: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的时候,一个叔叔插了进来。
        师:被别人插队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不太舒服,不高兴。
        师:换位思考,下一次排着长长的队,你还会插队吗?
        生:不会了。
        师:插队既不文明,也不公平,所以还是排队好。(板贴:文明、公平)
        插队的问题牵扯到公平、文明,在这一环节,再次强调“还是排队好”。


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思考的问题是,当学生面对插队问题时,他该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被人插队,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插队行为,还是理直气壮地拒绝插队,又或是文明委婉地劝阻插队。在备课时,我分析了这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只会纵容越来越多不遵守秩序的人;第二种态度会让学生面临适得其反的效果;第三种态度虽然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插队问题,但至少会让插队者有一丝羞愧之情吧。
        分析了这三种态度,我直接出示了两句话,并告诉孩子当面对有人插你队时,你可以这样有礼貌的对插队者说:
        1.对不起,我不能让你排在我前面。
        2.对不起,因为我赶时间,不好意思,真的不能让你排在我前面。
        到这里,再进一步提及插队的危害,出示汽车因为插队而造成交通伤亡的视频,学生触目惊心,插队除了是一种不文明、不公平的行为外,甚至可能因为插队而伤及性命,文明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原来排队可以保障我们的安全生活,进一步强调“还是排队好”。
        三、游戏实践,知行要统一
        《道德与法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我设计了实践体验活动——瓶口逃生。
        师:每个瓶子都有四块饼干,这是有生命的饼干,一块饼干就代表一个人,每块饼干都系着一根绳子,瓶口不宽不窄,但每次只能拉出一块饼干。
        玩一玩:
        (1)四人一组,组长上台领瓶子。
        (2)每人牵一条绳,听老师口令,快速拉出绳子。
        说一说:
        (1)四人小组讨论,刚才游戏中发生了什么?
        (2)请成功的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大屏幕出示规则)
        师:请成功的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生:我们组是按顺序一个个出来的,我第一,某某某第二,某某第三,某某第四,很容易就出来了。
        师:失败的小组,饼干碎了,为什么会碎呢?
        生:我们一听到老师的口令,一起拉了,每个人都拉得很用力,都想挤出来,饼干就碎了。
        师:饼干因为拥挤而碎了,人的生命也很脆弱,没有排好队,也会发生踩踏事故造成伤亡事故。
        此时追加播放新闻视频,并把因为踩踏而造成伤亡的数据醒目出示。
        师:看完这个视频,以及这组数据,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因为不排队,那么多人都失去生命了。排队太重要了。
        师:排队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人多的时候确保平安。(板贴:平安)
        师:每一个孩子都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都是爸爸妈妈捧在手心里的花朵,可是因为不遵守排队的秩序,这么多美丽的花朵就过早地凋零了,排队虽然是小事,却是多么重要呀!所以还是排队好。
        当学生看到伤亡数据时,会很震惊,原来有秩序的排队可以在人多时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又一次提到主题“还是排队好”。
        师:那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排队的好榜样呢?请你来说一说。
          是我的榜样,因为              。
        生1:我的妈妈是我的榜样,因为她从来不会插队。
        生2:班里的某某某是我的榜样,因为他每次改作业都是排队,不会去插队。
        师:你们看,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排队好榜样。
        (1)背挺得直直的,排成一条线不随意讲话的解放军叔叔正在排队上地铁。
        (2)美食街上,美味飘香,人们没有争抢美食,而是耐心排队准备买美食的游客们。
        (3)除了人会排队,连天上的大雁都在排队呢,你看连动物都会排队,更何况我们人呢?(大屏幕相机出示图片)
        发现身边的榜样,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能够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师:因为排队,维护了公平,拥挤的人群中有了秩序,排队也可以让我们成为讲文明的人,还保护了我们的平安,所以还是排队好。
        师: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排队的好处,那么到底怎样排队好,我们下次有机会再一起探讨吧。
        反思:
        1.给儿童创设活动机会,儿童才能主动发展
        生活是鲜活的,每天都不是按照彩排发生的。教育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于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而获得成长,这是教育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现场体验活动,是作为低年级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例如,本课开始前,设计的“分礼物”环节,当学生有了糟糕的拼抢礼物体验和愉快的排队守秩序领取礼物体验两重反差后,可以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在活动中发现道理和到的一样的敏感性和能力。而在特殊现实生活情境中也包含着道德原则的实践智慧,例如第三个环节“瓶口逃生”,利用演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妥善处理类似问题,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2.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儿童才会有兴趣
        课标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道德内在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道德与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因此,向生活学习,也是本套教材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维度: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例如,在解决插队问题中,我的素材就从学生生活中来,并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是呈现他人的生活情境。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为了环节需要,也不只是因为要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而更好地理解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取有道德价值的东西,发现生活中内在的道德意蕴,理解道德对于生活的构成性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