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核心经验的农村幼儿园“麦识”科学活动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王燕
[导读] 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领域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麦子是一种接近幼儿生活,但又远离幼儿的物品,平时,幼儿虽然吃得多,但深入接触的少。农村幼儿园“麦识”主题活动以科学活动为主,根据麦子季节性的特点,幼儿参与麦子的种植和收割麦子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种植、观察、记录、收割等探索过程中掌握麦子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其使用的工具和参与麦制品

王燕  宁海县胡陈乡中心幼儿园  315600
【摘要】大自然和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领域的生动内容,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麦子是一种接近幼儿生活,但又远离幼儿的物品,平时,幼儿虽然吃得多,但深入接触的少。农村幼儿园“麦识”主题活动以科学活动为主,根据麦子季节性的特点,幼儿参与麦子的种植和收割麦子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种植、观察、记录、收割等探索过程中掌握麦子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其使用的工具和参与麦制品的制作活动等。
【关键词】主题核心经验;麦识;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053-01

        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是一个整体,课程框架下所有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都是这一整体下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科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体现在系统的完整性、序列性等方面。农村幼儿园“麦识”科学活动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包括麦子的种植、麦子的一生、麦子丰收节三大块,采用多种方式,实现主题与领域的“兼顾”与整合,为幼儿获得相关的“麦”主题经验服务。
        一、麦子的种植活动——观察、记录“麦子的生长过程”
        幼儿的科学探究是一个个体性非常强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难以在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每到麦子种植的季节,幼儿园会组织教师和全体幼儿在园内的自然角和自留地中种植麦子。孩子们利用早晨、饭后散步、离园活动等时间进行观察、记录,了解麦子的一生及生理构造,并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有关麦制品的知识。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为幼儿设计观察记录表。幼儿则用写、画、说等多种方法将自己看到的麦子生长变化记录下来,并在教师组织谈话活动时,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和疑惑。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形成观察小故事,总结与分析,及时指导。
        二、麦子的一生——科学教学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有效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小麦一生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变化过程,小麦产量就是在这个完整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园以“麦子的一生”为主题,组织幼儿开展科学教学活动,让幼儿了解麦子的生长过程、麦子的内部构造、麦制品等内容。
        1.活动内容的选择
        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下,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内容不过于太简单,有梯度性,并且对幼儿有挑战。
        2.目标设置有效,具体可操作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有助于教师把握幼儿发展和教学活动的方向,明确幼儿经验的提升点。同时,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幼儿,了解目标对幼儿的适宜度。“小麦的一生”该教学活动的目标设置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以幼儿为主体,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易评估。



        3.课前准备充分,深刻挖掘教材内容
        为了了解“小麦的一生”,教师做了大量的备课工作,自身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挖掘教材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教育。
        4.环节安排有效,重难点突出
        该教学活动的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简明扼要,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麦子丰收节——探究大自然的秘密
        “尽可能自然”既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又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观强调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的或在成人引导下习得科学知识向契合。我们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帮助幼儿建构新的理解。
        5月份是小麦丰收的季节。既然幼儿参与了麦子的种植与观察,那么收割麦子这一环节自然少不了。于是,幼儿园利用家长资源,租用麦子田地,与幼儿一起体验收割麦子的过程,感受其中的乐趣。首先,教师会向幼儿介绍各种收割工具,让幼儿了解每一种工具的具体用;其次,幼儿园制作具体活动方案,会选择合适的天气,并通知家长此次活动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让幼儿参与;然后,邀请专业的家长演示操作收割麦子的过程,幼儿适当参与体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最后是晒麦子、制成麦粉等过程的了解与观看。
        1.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幼儿通过观察麦子来发现问题,探索其生长过程需依赖直接经验,根据看到的情况绘制收割麦子过程,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分享。
        2.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简约性、试误性。幼儿的探究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假设—探索—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原因不明显或较复杂,幼儿不能得出结论时,教师会将其中的某些关系直观化、明显化,但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结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幼儿探究的试误性会降低,探究的目的性会增强。
        3.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在整个“麦子丰收节”参与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主要包括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泥工、剪贴、角色表演等。当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征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复验时,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对“麦子”的了解,拥有了新的经验。
        幼儿园课程是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回归,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努力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交互融合。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每一分钟都有进步,他们对周围的每一件事都有敏捷的观察、快速的记录、独特的创新,突出的一个特点“快”,即幼儿搜集种更换信息的速度很快;儿童的学习又是一个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突出的一个特点“慢”。幼儿的教育应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尊重幼儿天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去观察、认识、探索世界,成为既乐意探究又会运用科学的、辩证的、联系的方法去探究世界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季媚,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朱家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