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龚福勇
[导读] 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是广大语文教师工作重点与重要目标所在。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以更合理完善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促进班级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龚福勇   四川省绵竹实验学校
【摘要】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是广大语文教师工作重点与重要目标所在。所以需要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以更合理完善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促进班级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26-02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因为各种主观因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堂问答环节,教师只凭自己的意愿设置答案,对偏离自己主观思想的答案不置一顾,不加以分析,也不向答题的学生追问他们的想法、见解,只以书面答案的解析为基准生搬硬套,这不仅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还会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度,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或者,为了追赶规定的课程进度,教师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忽视学生思考的权力,将重要知识点和答案打包好一起塞给学生,让他们去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就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自己的脑海里,过分的催促、施压只会换来极低的教学成果和学生们的厌恶。
        在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身份,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谋求便利。对于学生们不同的想法,教师也要基于正确答案给予合理的评价,并耐心仔细地告诉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
        1.2忽视对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助燃剂,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提高个人素养,增加文化内涵。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忽视了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外阅读方面不仅没有加以倡导,甚至还持有反对的态度,极大的压缩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剥夺了他们见识更广阔世界的机会。
        当然课外读物的质量良莠不齐,学生确实很容易被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口水文小说吸引,更有甚者还会沉溺其中,这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但众多课外读物中也不乏国内外经典名著、让人脑洞大开的科普著作,阅读这些读物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并且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对读物进行甄别,为他们筛选具有阅读价值的读物。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2.1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阅读学习多样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联合微课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阅读教学。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先针对课文内容录制10分钟的微课视频发送至微信群中,并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文中几次提到背影?在这之中作者情感如何变化?”学生在课前先结合微课视频自主对文章进行阅读,对预习任务进行分析解答,同时也可以将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想法通过微信等渠道反馈给教师。教师在课前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并选取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重点讲解。


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很多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跟着哼唱起来,这样有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课文学习情境中。其后教师顺利引出文章内容,邀请学生对预习任务进行解答,提高课堂互动效果,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章,获得更高的情感体验。在文章讲解结束后为了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在课后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一些较为难懂的知识制作专项解析视频,发送到微信群或校园线上学习平台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阅读情况合理选择视频进行巩固理解。除此,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送一些有关父爱的文章或短视频,学生通过课余时间进行阅读观看,以达到升华父爱情感、促进学生孝敬父母的目的。
        2.2营造良好氛围,激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不仅仅是教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持依据,也是帮助学生保持持续、长久学习热情的主要驱动力量。良好阅读氛围的营造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相应的阅读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活动中,并且享受到阅读带来的趣味与快乐。
        从另一角度上说,于具体教学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实时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吸收到语言篇章中的养分。良好的阅读氛围不仅仅是指教学课堂上的氛围营造,教师也需要积极地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的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开辟相应的“读书角”,要求每位学生在图书角中填充自己的书,并将其作为班级图书来源,同样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其阅读能力提升的书目,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拓宽自身知识面。在日常的课余生活中,教师可以鼓励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读书活动,并且定期以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阅读分享,如此一来,在良好读书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也会真正爱上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家庭阅读氛围入手,通过增强家校服务取得家长的配合,从而将家庭打造为学生最好的阅读场所。
        2.3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阅读思维及想象力
        班级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能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有的学生创新思维较为活跃,教师应抓住班级学生的个体优势,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推动班级学生共同进步和提升。比如在教学《社戏》一课时,该文章属于小说题材,其讲述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但课本的《社戏》并不是小说完整内容,教师在教学前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社戏》删节部分进行展示,这样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可找到对应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观看结束后给予学生几分钟的快速默读时间,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致了解,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豆是好豆?戏也是好戏?”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各抒己见,同时也能够对答案进行补充完善。就豆是好豆来说,有的学生可能只能找到好豆好在是自己一手计划得来的;有的学生可能只能找到好豆好在得豆的过程获得了淳朴无私的友情。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组员的想法进行整合分析,进一步得到更全面合理的答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对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到豆不是真的好吃、戏也不是真的好看,但相比较作者的成年生活来说,童年时代带给了作者精神上的满足,留给作者十分美好的情感经历。这样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够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到阅读学习中,还能达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
        3结束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脉络,使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透彻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这也是在考察师生间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了解文章主旨,只有不断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提高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04): 75-76.
[2]卢巧珍.试论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1 (02):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