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你”走向他者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观念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李富绪
[导读] 小学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格,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认知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就需要让他们的观念进行转变,教导学生不能只对自己负责,要与周围的人有互动,要与他人相处,要从“我”走向“你”。

李富绪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坪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格,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认知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就需要让他们的观念进行转变,教导学生不能只对自己负责,要与周围的人有互动,要与他人相处,要从“我”走向“你”。
【关键词】他者性;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57-01

        1.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都是单向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要谨记学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积累成长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道德教育对于人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只有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发挥自己课堂主体性,才能够让学生更好融入课堂,更好学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刻板印象就是枯燥,那么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善这种印象,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他者性
        2.1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最需要学习的就是诚信,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利于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一般都具有情境性,将教学内容放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让学生们在这种真实的情境当中去学习知识。课堂上需要有轻松的教学氛围,如果是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会事半功倍。教师讲课时,有目的地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再现生动活泼的角色,可以帮助学生进入问题,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例如,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诚信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一个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情景。比如用一个故事来开始课堂,让同学们带入故事中主人公的心境,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的成长。在学习诚信时,可以讲的故事叫做《诚信的花朵》,故事内容为: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王子。中间主人公也经历了难题,但最后故事中地主人公因为诚实做了王子。可以由此启发学生学生,诚实是一项最珍贵的品质。鼓励学生们诚实,表扬学生们诚实,故事中的小孩因为诚实做了王子,他因为有了这一项可贵的品质,所以最后得到了鼓励,得到了赞美。



        2.2开展活动,普及知识
        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外,教师更应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给他们创造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课堂形式中加入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扮演他人的时候学生可以认识到,除了自我,还需要认识他人。
        例如,比如可以开展一个文明礼仪相关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积极的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而文明礼仪除了自己做到外,最主要的是对他人有礼貌。也可以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加深同学们对于文明礼仪的理解。还可以以演讲,征文,征画等方式来进行文明礼仪的宣传。整个活动结束后,大家在活动中了解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2.3注重启发,健康成长
        课堂内容需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需要安排适应课堂的形式,灵活地衔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创新,使学生更好全面发展。教学不能分为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把日常生活与课堂上的知识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之后,也要让学生把相同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够温故知新。在遇到小事时,注重启发可以让孩子更深刻的理解,有更深的记忆点,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例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理解除了自己使用公共设施,还有他人使用公共设施。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教会学生具体的公共设施细则和抽象的公共生活规则,最后上升到社会性情感,就是人与人的关爱,爱护公共设施是为了尊重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让学生体会公共设施带给公民的便利,然后认识到破坏公共设施会受到法律惩罚,让学生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让他们更自觉的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公共设施。最主要的是要将这种意识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将其行为进行生活化。
        3.总结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形成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改进课堂形式,保证教学方式的丰富性,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注重他们的课堂启发。
参考文献
[1]唐隽菁.从"我—你"走向他者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观念的转变[J].中学课程辅导,2019,(26):287-288.
[2]曾强.从"我—你"走向他者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观念的转变[J].语文课内外,2019,(30):121-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