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的成长——记我与书法课题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2期   作者:方倚芬
[导读]

方倚芬    奉化区新城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01-148-02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想来这三句话和我的课题之路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
        一、无知者无畏,勇闯课题路
        随着一级职称的评定,在坐上学校教科室主任之位之后,怎么都绕不开课题这一话题了,个人学科课题,学校规划课题,学校特色课程依托课题为推手……仿佛一切都要以课题为抓手,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一目了然,于是我踌躇满志踏上课题撰写之路。
        (一)留心日常教学,探寻课题切入点
        准备着手做课题前,要先了解课题的概念。经过上网搜索,了解到所谓课题是指要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课题应该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过程、研究的预期目标、课题研究现有的条件等。
        了解课题撰写要求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留心关注日常教学,随时记录教学点滴困惑及收获,以期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在一次课间,我看见几个孩子捡来几篇树叶做树叶拼贴画,做完拼贴画,孩子们饶有趣味地在树叶上写写画画,兴致高昂,这让我想到古有怀素画蕉、五代杨凝氏书壁、褚遂良用笔当如锥画沙……那我们不也可以重走古人之路,拓宽一下孩子的练习路径呢?
        (二)借助书籍资料,展开课题启程路
        为了找到课题的理论支撑,我赶紧翻阅相关的书籍,查阅有关的资料,从书法史、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中发现,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基本是被动的。作为非基础性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学科,有些孩子上课不认真,书写水平弱,故在书法课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书法练习,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充满期待,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为写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指导性意义,可操作性也较强。
        好,就它了,我的心也为之振奋,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失败也是一种成长的心态,把这个问题当作课题来做,自此我的课题之路启程了,颇有独上高楼,临风独创,望尽天涯路之感。
        二、披荆又斩棘,揭秘课题路
        (一)磕磕绊绊磨出初稿
        因为之前自己从来没有做过课题,对于如何写课题申请报告一窍不通。课题,知之不难,行之不易。为了做好人生中的第一个课题,我不断上下求索:查找已有的研究资料;求教奉化区教科室的各位专家老师;此外,还买了很多课题研究方面的书籍,问道专业书籍,从询问到模仿,到理解,再到理性的分析,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地做着,如此一来,我的课题申报书初稿也算是初步磨了出来。
        (二)勤勤恳恳推陈出新
        为了撰写的课题报告能真实有效、切实可行,首先,我不断地解读她人优秀的课题申请报告,分析选题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内容等,从中找出整个课题报告的主旨及优点,从中汲取营养。第二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题申请报告,反问自己:研究的目标是否实际可行,研究的内容是否能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想法,研究的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等等,在反思中不断地进行修改、调整。第三步,不断杂糅前期学习的诸多营养,去粗取精,经过几轮修改,在不断地叩问自己、请教他人基础上,将课题需求、他人精髓、环境条件等因素结合起来,我常常忘乎所以,沉浸在课题研究之中,为课题憔悴焦虑,为课题衣带渐宽,有一点点想法马上记录下来,可以兴奋好久,终于我的课题《拓宽练习载体途径构建高效书法课堂》诞生了,那一刻,觉得无比的自豪与开心。
        三、处处勤汲取,行走课题路
        立项了!欣喜之余,却也让我产生了更多困扰。这个课题应该怎么开题,研究计划应该怎么合理安排,研究内容如何择取,研究方向如何保持等等。我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推进我课题层层落实,渐渐落地生根的途径。为了扎实完成课题既定目标,每节书法课上,我都详细研读教材,认真钻研教法,以期每天都有进步和收获。在狠抠每一节课的基础上,我的研究落实途径日渐明晰。
        (一)借助书法课本,重走书家书写之路
        教材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核心,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据。在准确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后,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尤其对于书法这门古老的学科,因为书法的发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书法家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等,学生见都不曾见,更不用说是经历了。因而在书法课上,结合教材,请学生学着古人的样子在不同的媒介上进行书写,感受古人书写时的情趣逸致,从而拉近学生与教材、与古代书家的距离。
        1.学“怀素”画蕉,借树叶写字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乃竹上止可一书,不能削去再刻;蕉叶则随书随换,可以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之用。”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斤字旁》的字时,教材中引入了书法家怀素与他的《自叙帖》,于是我借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安排了一次“树叶书法”的活动。



        2.仿“锥画沙”,尝沙地涂画
        唐代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宋代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就是说: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
        初学毛笔书法的小学书笔力不强,笔画单薄,于是趁着一次天气晴好的书法课,我带学生来到学校沙坑前,先将目的和方法说清楚,并用树枝进行演示,随后请学生也分批拿树枝或者自己的手在沙坑里写一下。
        3.观杨凝氏书壁,练墙上书写
        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而杨凝式写字还有一个特点,他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
        (二)结合学生心理,灵活运用书写载体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力基本是被动的。作为非基础性学科,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学科,有些孩子上课不认真,书写水平弱,故在书法课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书法练习,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充满期待,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写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低年级课堂,兴趣引领是关键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其实许多在某一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或者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的学生也是一样,当他们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悦地去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愉悦,享受成功,那么他就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2.中高年级课堂,拓宽书路为上选
        书法史表明,书艺与书学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现行的北师大版教科书自始至终贯穿两条线索,明线是技法的学习逻辑,暗线是书法文化的编排逻辑,两线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教科书在技法指导中也因地制宜地渗透了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内容;选取了部分经典碑帖和优秀作品,鼓励小学书在习字的同时,认识和欣赏更多的经典碑帖;介绍了书法的各种书写幅式、书写工具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保持浓厚的学书兴趣,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拓宽未来的学书之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3.融合其他学科,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西方发达国家红到发紫的STEM已飘洋过海进入到了中国的中小学课堂,STEM的核心就是学科之间的融合,它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它对我们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们一线教师重构传统学科的教学,鼓励老师们思考一节课可以教给孩子更多学科的知识。顺应教研前沿,我也在书法课上进行了尝试,将书法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书法课丰满起来,达成书法课上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法知识,还有其他学科的知识。我尝试将书法课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我在课堂上,先向学生介绍了瓷器,展示了古今中外瓷器上的文字,并且在瓷片上进行范写,学生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尝试。示范后,我将在瓷器上书写的注意点向学生介绍清楚后,学生开始了尝试。他们有的小心翼翼的在瓷瓶上书写,有的冥思苦想一阵后和自己的同伴共同创作,有的模仿我展示的瓷器上的文字。不久,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映入眼帘,各具风采。
        四、回首观教学,收获课题路
        通过学习再学习、实践再实践、论证再论证,不断的总结、讨论、反思,提炼出课题开展的有效路径,让我在不断地成长中也有了收获,慕然回首,在不经意间,课题在奉化区课题优秀成果奖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让我初尝了做课题的快乐。做这项课题的过程,是我和学生共同成长收获之路。
        (一)开创童趣书写练习之路,提高学生书写兴趣
        原本枯燥乏味的书法技能练习课,因为古代书法家书写故事的引入,学生书写载体的创新,让每周一节的书法课成为了学生期待的一节课,开创了一条充满童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书写练习之路,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三五成群地进行学习、和同学比赛,兴趣浓厚。
        (二)激发学生学书热情,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在一次次不同的书写载体激发下,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学习中,我们也渗透了一定的古代书家的故事,欣赏了书法家的作品,了解了古代书法的发展史,学生对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产物充满自豪,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区级公开课展示,推广书写载体创新路
        自探索创新书写载体之路以来,我通过不断地学习,采用现代与古代书写载体相结合,努力尝试古为今用的方法,在学校书法课堂上、书法拓展课程中不断地尝试改进,最终形成了一定的书写载体创新之道,并在2018学年第一学期奉化区书法教研活动中进行课堂展示,收获好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的角色也更趋于多元化,教师应该主动让自己成为研究者,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利用教师一线的第一手素材,以课题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一片天空,因有思考而明朗;有一种行动,因有研究而有力,这就是教育科研的魅力所在,感谢在她的指引下,让我收获了自己拔节成长的快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