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耔莉 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中学校 61530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密不可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积极、个性化地开展美育,不断深化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境界,才能达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情感;阅读教学;美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21-01
语文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提供恰当的审美内容,引导学生培养审美素质。通过对这些词语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美、情感美、内涵美、思想美,并将其延伸到生活中,认识到审美素质的培养和获得在成功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养成良好的审美行为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提升,在生活中找到美。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鉴赏语言美
语文的美渗透在语言中,美在语言中流动。阅读教学中鉴赏语言美对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可以先展示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课文中体现月下荷塘的美?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字里行间的语言美。一是运用多种修辞突出荷塘上的月色优雅,朦胧,幽静。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的美。“微风传送缕缕的荷香,像远方飘来的歌”运用通感将荷花的香转化成歌声,突出花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羞涩的打着朵”拟人手法使用再现荷花的形态和色泽。二是运用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在语言上形成韵律的美,令人回味。三是动静结合是另一种语言的美,层层的荷叶,袅娜盛开的荷花,微风吹过的荷香,脉脉的流水如在眼前呈现一幅美景。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是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挖掘情感美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她也蕴含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告别剑桥》中丰富多彩的汉语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怀。爱国情感是一种值得人类尊重的永恒情感。它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和最纯洁境界,对爱国情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爱国情怀。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荷塘月色》朱自清在“四一二”政变之后,面对不明的政局流露出的迷惘彷徨;《拿来主义》鲁迅关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遗传问题,提出正确的拿来而形成的新文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面对当局,辛弃疾忧心忡忡,雄心勃勃地抗敌救国,恢复了报国的爱国精神。这些作品用这种发自心灵的大爱点燃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用这种感人的美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会内涵美
1.优美是美的一种常见形式,文学作品中有优美的风景、优美的人物、优美的音乐,如风景之美:夏夜荷花飘逸,秋日古都诗意,冬日白雪皑皑;荷花飘香,雨露飘香,山势蜿蜒,流水明媚,犹如眼前一幅清新美丽的画卷,如《荷塘月色》;比如人物美,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中,启发学生林黛玉被称为古典的柔美典范,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在宝玉眼里“弱柳扶风”的身姿脱俗飘逸,“风露清愁”的眉目崇高深刻,灵淑之气通体清爽净化;再比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音乐可以借助听觉、个人修养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产生共鸣,作者将这种难以捕捉的声音描述得淋漓尽致,使我们能够听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2.崇高是一种伟大而庄严的美,崇高的美体现在高耸、辽阔的壮丽景色中。这种巍峨、壮阔、磅礴的崇高美,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尤其鲜明:一如对山川景物的描绘。毛泽东笔下的秋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景物?给你带来怎样的震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一个高远的深秋,浓墨重彩。“百舸争流”、“鹰击长空”,它描绘了一幅辽阔多彩的江南秋景,气势磅礴。崇高的美也体现在内心。在社会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那些波澜壮阔的斗争场面,那些英勇牺牲的人物,那些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英雄,也是高尚的。《沁园春•长沙》一如对革命者崇高心灵美的赞颂。毛泽东是如何赞颂这些革命者的?有怎样的豪情壮志?作者抒发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之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一种伟大抱负反映的崇高美。
3.悲剧被视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学更为关注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悲剧的美在于:在悲剧人物的苦难与死亡中,有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使悲剧具有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悲剧教育内容丰富、全面,既有西方悲剧,也有中国传统悲剧,如《哈姆雷特》、《窦娥冤》、《孔雀东南飞》,艺术家们对悲剧主人公给予同情、爱戴和赞美,以强烈的情感色彩刻画悲剧形象,以他的毁灭揭露社会黑暗势力的罪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悲剧人物来思考更深刻的主题。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思想美
对审美情感的培养,还有着促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它可以锤炼人性,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它能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等感情会在人的行为中成为一种起积极作用的力量。白居易听了琵琶女演奏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白居易同情琵琶女,这源于他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灵魂,引导人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审美的情感功能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润物细无声,艺术如春雨,滴滴而下,滋润着学生的心,日复一日,月复一年,年复一年,浇灌出学生心中美丽的花朵。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审美化教育,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具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创造美的手、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美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2]范丽琛.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3]后彦平.高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7,(11):74.
[4]黄大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路径[J].试题与研究. 20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