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的家园合作成长之路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罗婉匀
[导读] 在《纲要》与《指南》背景下我园探索了家园合作的道路,其中经历了负累的家园合作---顺从的家园合作---合作式的家园合作三个过程,在其过程中,教师、家长的地位在发生改变,合作式的家园合作初步呈现出了合作式、互动式、对话式、交流式的良好状态,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观察中引领、在体验中引领、在行动中引领。

罗婉匀   阜康市第二幼儿园
【摘要】在《纲要》与《指南》背景下我园探索了家园合作的道路,其中经历了负累的家园合作---顺从的家园合作---合作式的家园合作三个过程,在其过程中,教师、家长的地位在发生改变,合作式的家园合作初步呈现出了合作式、互动式、对话式、交流式的良好状态,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观察中引领、在体验中引领、在行动中引领。
【关键字】负累   顺从  合作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36-02

        《纲要》指出:“家庭式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是落实《指南》转变幼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实近年来,在《指南》的指导下,我们一直努力探索家园合作的有效方法。回顾我园对家园合作的研究,在其成长之路中经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变化:负累的家园合作---顺从的家园合作---合作式的家园合作。在这三次变化中,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也曾遇到一些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和困惑促使我们不断的反思,促使我们不断的调整家园合作的方向。这三次变化既是我们理解《指南》的过程,也是《指南》精神从幼儿园走进家庭,实现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成长阶段一 负累的家园合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热情的敞开大门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师徒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吸引家长,如创设家园栏、写家园联系手册、开张家园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我们常常以通知的形式向家长提出需要配合的要求,如要求家长收集材料却不说目的及用途,每周布置一大推的任务让家长完成;我们常常摘抄一些不尽家长看不懂连我们自己也没认真阅读过的文章张贴在家园栏。我们以为让家长走进了幼儿园就是实现了家园合作,将家园合作的重点放在活动形式的翻新,家园合作是浅层次、表面化的。
        在这个阶段,我们攒足了力气拉着家长走进幼儿园,欣喜地看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有了关注和重视,认识到幼儿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家长们形式上的参与带来了家园工作的很多问题。如家长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频繁地应付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深感负担重、压力大;教师命令式、指令式的工作方式使家长们处于类似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家长们开始抱怨,有位家长说“老师,我们工作很忙,家长会能否少开一些?”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幼儿园,我们比孩子还累!”家长参与家园工作的积极性也逐渐地消退。教师也觉得累和困惑,在家园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却没有收到希望的效果。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倾注了精力的家园工作带来的收益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家园工作符合《指南》的要求吗?
        对照《指南》我们认识到此阶段对家园合作的内涵理解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形式化的家园合作只是教师单向主动参与,家长被动参与其中,缺乏主动性;
        (2)家园双方地位不平等,我们以专业教育工作者自居,指令性地要求家长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各项任务,将家长视为配合 者而不是合作者,家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忽略了对家长需要的关注,忽略了对家长的尊重。于是,我们潜下心来了解家长的需要,努力地去尊重家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顺从的家园合作。
        二、成长阶段二  顺从的家园合作
        顺从,即教师顺从家长的需要,顺从家长的要求。
        我们开始将家长摆在了合作者的地位,力图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家长的需要,了解家长对培养孩子、对家园合作方式等方面的想法,努力地去尊重家长:如通过问卷调查表征求家长参加家园活动的意愿,尽量在家长可能的时间内、以家长能接受的方式和能理解的内容作为家园共育内容; 通过家长会真诚地昕取家长们的建议........
        这个阶段,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给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带来了冲击。有些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育儿目标有了动摇,开设了各种特色学习班。我们为了立足市场、留住生源,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也顺从迁就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要求,在教育的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将知识技能的学习放在了较重的位置上。于是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们更多地是向家长展示孩子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如家长来园旁观孩子学一首儿歌、操作计算卡……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知识学习上配合,如我们设计了数学检核表,让家长以画“√”的方式检查孩子在园所学的加减法,我们以为顺从了家长的需要就是对家长的尊重。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尊重家长的需要,听取家长的建议, 顺从家长的要求,欣喜地看到了三个变化:
        (1)家园合作有了一些实效;
        (2)家园关系更加融洽;
        (3)家长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责任,愿意参与幼儿 园的活动,积极性增强。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由于我们过分顺从家长,注重让家长在开放日活动中去观摩孩子知识技能的传递,反过来影响了家长正确观念的形成,让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偏离了《指南》的基本精神和我们的培养目标。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们深深 的思考,家园合作带给家长的是什么?带给孩子的发展究竟有哪些?幼儿园、老师、家长的责任是什么?这样的家园工作落实了《指南》吗?
        对照《指南》我们认识到此阶段的家园合作没有把握好尊重家长与孩子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尺度,表现为三多三少:多了对家长需要的过度重视和满足,少了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关注;多了对幼儿知识技能的传递,少了对幼儿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培养;多了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对家长的顺从,少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这样的"主张"没有立足于孩子的发展,忽略了教育机构的责任。我们应该肩负起专业引领的重任,引领家长走,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我们走进了第三个阶段:合作式的家园合作。
        三、第三阶段  合作式的家园合作
        合作式,即是从专业的角度引领家长走进幼儿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引领什么呢?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家园合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家园合作的核心和关键应是通过多元的方式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领家长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如何引领家长走进幼儿园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一一在观察中引领、在体验中引领、在行动中引领。
        在观察中引领: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对活动的某个环节或某个点进行深度观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内容,知道“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我们开展的一次家园活动“亲子测量”。教师发现班里的家长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活动,习惯于采用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为了让家长了解适宜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小熊搬家》的游戏形式组织了一次测量活动。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家长们观察和记录孩子选用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测量方法。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投入的状态、大胆选用测量工具的意识、创意的测量方法让家长们惊叹不已,感受颇深。在随后的交流会上,家长们激动地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大家分享,有的家长说“我原以为孩子们都会选用尺子测量,没想到每个孩子选用的测量工具都不一样,看来以后我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活动”;有的家长说“我发现孩子的学习要寓教育于乐,活动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是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家长在观察中对适宜孩子的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了怎样去看待孩子的学习。
        在体验中引领:指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让家长通过感知、迁移、领 悟来理解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如我们开展一次家园活动“家庭,幼儿创造力的摇篮”。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学会以创造教育的视角评价幼儿作品,班级开展了美术创意活动《超级变变变》。活动前,教师请家长三次画小狗:第一次自己想着画;第二次看着玩具狗模拟画;第三次跟着教师一起画。然后,请家长讨论哪一次画得最容易?哪一次画得最困难?哪一次画得最像?哪一次画得最独特?有的家长说“我体会到模仿画是最简单的学习,想象画是最难的学习。”有的家长说“画得像不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家长说“今天的活动让我懂得了孩子的绘画不应是技法的展示,而应是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我们应鼓励孩子去创造”。家长在参与、经历、讨论中,真切地感受了什么是创造,应该怎样看待孩子的创造,颇有兴趣地听取了教师提出的创造性培养的建议。在接下来的创造教育活动"超级变变变"中,家长们改变了以往"作品像不像"的评价观,而是更加看重孩子在过程中的创造性,鼓励孩子大胆展现自己的创意思维,家长们在活动中学会了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性和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树立了正确的评价观。
        在行动中引领:指家长全程深度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其特点是家长在做中学。如家园活动《到好朋友家做客》,教师发现班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回到家后常常是独自玩耍,而家长也比较忽略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于是,教师利用周末的时间分组带领家长、孩子一起到好朋友家做客。在参与中,家长通过观摩教师组织活动,认识到培养孩子交往的重要性,并通过直接模仿教师的做法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策略。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们自愿组合形成了10个小组,自主选择组员、时间、地点,自主开展了"到好朋友家做客"的活动。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共同担当主人,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当美术老师的妈妈引导孩子们制作沙画;在银行工作的妈妈教孩子们认识人民币……这类活动利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构建了班级交往共同体,让家长们意识到为孩子创设交往环境的重要性,改变了家长以前习惯让孩子关门闭户在家玩的观念,家长们学会了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多种教育策略,如引导孩子自主解决交往中的问题,引导孩子与同伴分享玩具。
        在这个阶段,我们引领家长大步地向前走,我们惊喜地看到,家长们出现了三个变化:
        (1)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孩子全面的发展、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
        (2)教育策略发生了变化:能以欣赏、鼓励、游戏等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的学习。
        (3)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能以教育主体的角色参与到家园活动中,如观察记录孩子的学习,指导孩子的活动等。
        合作式的家园互动推动了我们整体工作的前进:它促进了家长引领家长。用家长的亲身经历向家长传播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其影响力有时甚至盖过了教师的引领。家园合作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点,涌现出了形式丰富、有深度的各种家园活动,如家长与孩子自编自演童话剧、开展亲子游戏大比拼、家长与孩子参观书城(教师指导家长购书)、开展亲子远足活动、家长参与春游活动、开展家园共育恳谈会共商孩子的发展等。
        三次家园合作的成长阶段,也使我园的家园合作初步呈现出了合作式、互动式、对话式、交流式的良好状态,如何让这种状态更加深入、延续,也将是我们今后要继续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