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   作者:马学波
[导读] 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品质道德。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了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又详细研究了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马学波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六中学  553100
【摘要】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要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品质道德。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了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又详细研究了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31-01

        1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导致中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
        1.1外部原因
        第一,家庭的不良教育和环境影响。家庭教育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的优劣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处于塑造与形成阶段,没有形成对成人社会的理性认识[1],因此很容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所以,中学生过早地密切接触较为混乱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此外,如今新媒体横行,越来越多的言论、观点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无法正确做出判断,就很容易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第三,学校教育的缺失。通过对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课余活动的举办以及学生在课堂与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我了解到,近年来学校确实加大了德育教育的力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宣讲,更体现在一些课外活动中。比如在运动会的开展中,更加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最后评比优秀班级的依据之一。但是学生往往将个人行为习惯物化为班级评优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并没有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因此学校应该进行反思,在原有的德育教育中加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力度。
        1.2内部原因
        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其自身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2]。身心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以及自身整体素质较低等是关键因素。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尚未发展健全,这也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因,学生很容易将周围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内化为其不良行为的内在依据。
        2养成与规范中学生的行为习惯
        2.1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相较于成年人,中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模仿教师的行为动作。若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说教而减少或忽视对自己的要求就会严重降低养成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必须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效发挥自己的模范榜样作用。每次走进教室,如果发现讲台不干净,我会主动清理,并对学生说:“讲台太多灰尘会损坏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看到班里垃圾没倒,我会主动把垃圾倒掉,然后对学生说:“垃圾不及时清理,会发出臭味,里面的病菌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有一次我还遇到一个学生随心所欲,乱涂乱划黑板,看到此景,我立即用抹布清洗黑板,并对学生说:“黑板的表层有釉面,乱涂乱划会损坏黑板,影响其使用寿命。我们做师兄师姐的要给后来的师弟师妹做好榜样。”通过这些言传身教学生能从中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也是教师良好思想品行的体现。
        2.2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
        巴金说过:“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培养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部分中学生明明知道过马路必须走人行道,却贪图一时方便随意横穿马路;部分中学生明明知道不可以随意旷、缺课、随意请假,却经常无故搞特殊,随意请假,旷、缺课;部分中学生明明知道公共汽车上要给老人、小孩和有需要的人让座,却故意装作没看见;部分学生熟读“中学生守则”却经常随手扔果皮、纸屑;有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志愿者活动,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穿戴校服,佩戴校牌,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小孩和有需要的人让座。
        2.3学校与家长进行通力合作
        要想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通过学校来进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3]。再加上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从小养成,一旦在小时候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变。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合作,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要明确具体的教育模式,既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又要防止极端(过度溺爱、简单粗暴),主要以耐心教导与说服为主。同时,教师还要重点关注那些生活不幸或家庭破裂的学生,及时采取措施纾解这些学生的不良心理,最大限度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4强化道德理论和公德教育
        社会首先应当积极行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现象,净化游戏和娱乐等文化场所,为初中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其次要深入了解初中生,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心理倾向及规律等加以正确引导。教育内容需要从启迪学生思索的角度出发,引导其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正确判断与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参与教育环节,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自觉接受教育信息,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与是非观。这样才可逐渐彰显出公德教育的成效来。如果可以清楚阐明某种道德规范产生的根源、社会作用以及为何需要遵循它的来龙去脉,就能够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加有目的、更为自觉。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他们自己筛选、探讨与总结可促进社会进步的道德规范,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诸多中学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中学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计划、部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切实关心学生,引导和帮助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相信随着广大一线中学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实践,我国未来的中学教育教学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豆卫兵.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有效养成研究[J].名师在线,2020(06):22-23.
[2]赵淑娟.试论班级管理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20(15):31-32+37.
[3]贺小缨.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与策略[J].宁夏教育,2016(02):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