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龙
盐城市尚庄中心幼儿园 224023
[摘要]:
孩子在幼儿时期,各种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以及社会性都在进行发展,而这些发展,大都需要通过游戏来实现,游戏是幼儿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对幼儿的教育也就只能寓于游戏之中,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与同伴进行一般的交往,相互之间做游戏。因此,本文从小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建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小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建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了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对下班幼儿同伴关系的改善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关键词]:小班幼儿;游戏;同伴关系;问题;策略
引言
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和群体里的,幼儿们从出生后,生活在家庭里,随后上幼儿园,读小学、高中、大学,再到毕业工作,都是要与社会和团体发生联系的,因此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与群体之中的。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仅表现在成年人之间,在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尤为重要。但是现在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且多数住着单元楼,由此导致幼儿们在与同伴接触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幼儿的重心从家庭转化为学校的小班,在同伴关系的相处上会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小班幼儿离开家园来到幼儿园后,与同伴的关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必然的[1]。因此,培养小班幼儿游戏中的同伴关系至关重要。
一、相关概念阐述
幼儿同伴关系概念及特点
幼儿同伴关系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或者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与他人、群体形成的或者相互合作,或者相互排斥的双向的人际关系[2]。幼儿同伴关系在幼儿交往中有着显著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个体性的特点。其次,幼儿同伴关系中有着强烈的情绪化特点。特别是小班幼儿,在幼儿的同伴关系当中,就容易因为幼儿的情绪变得疏远或者接近。再次,幼儿同伴关系中外部影响特征较为明显,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教师、家长以及同伴都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变化。
二、小班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小班幼儿游戏中存在“自我中心”现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儿童自我中心论的观点。认为,幼儿的意识是以自我为中心,是儿童在婴幼儿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但是,这种特征可以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和儿童身心的成长慢慢消失。[3]。受到城市住房结构的影响,大多数幼儿都只是单独玩耍,并没有与别的幼儿一起玩耍游戏的经验。这样一来,当幼儿们来到幼儿园一起游戏玩耍时,就会形成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同伴一起玩耍、游戏的自我中心思想。甚至某些幼儿想要建立同伴关系,却不知道怎么融进去的现象。
(二)小班幼儿在游戏交往中表现孤僻、不合群
有的幼儿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有的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原因,使得有些幼儿在伙伴们玩耍时过于小心敏感,独来独往,不愿意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一起游戏,性格内向的幼儿闷闷不乐,十分孤僻。现在的社会,内向或者不合群的人是很难幸福快乐的,在这个本该充满幸福快乐的童年,如果就已经开始小心翼翼的敏感的生活,那么他的心理健康必然会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他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帮助及鼓励内向孤僻的宝贝们,让他们自信大胆的融入到班集体里,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家园教养方式不一影响小班幼儿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时期。幼儿要尽早融进这个世界,就需要学会独立,学会在自我服务和自我解决中独立,并且学会分享和合作[4]。然而,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惯,事事大包大揽,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家园教育的不一致,由此也影响了幼儿们友好同伴关系的养成。
比如,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但是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就会说,这个东西你要好好保管,不能给别的小朋友玩,弄坏了就可惜了等等。如此一来,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没有协调,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的同伴关系自然就会变得疏远。
三、小班幼儿游戏中友好同伴关系建立的策略
(一)加强小班幼儿游戏中的分享合作,淡化“自我中心”意识
小班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所以,在游戏中,强化幼儿之间的分享和合作意识,可以很好的对幼儿自我中心的思想进行淡化。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以及平等信任的氛围,让幼儿之间形成互相关心和尊重的意识。这是幼儿游戏中形成分享合作的基础。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学习了不同的同伴间的交往方式,学习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幼儿们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养成乐于分享勇于合作的良好个性。
(二)关注幼儿心理活动,通过游戏鼓励幼儿参与交往
幼儿园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社交场所,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形成勇于合作的良好品质。然而,现实中有些幼儿是内向孤僻的。例如,当幼儿教师发现某个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别的幼儿一起玩耍时,就可以组织一些合作性,多人协作的游戏[5]。例如,沙包、接抛球游戏等。鼓励这类幼儿积极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并且让他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完成游戏。另外,教师在日常的游戏中要学会给幼儿创造合作分工的条件。而此时,教师就要对幼儿进行观察,对于不与大家一起商量的小朋友,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参与到讨论和制作当中,一起完成游戏[6]。
(三)家园协作,促进小班幼儿同伴友好关系的形成
苏姆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如今,大多数幼儿都受到幼儿园以及家庭的双重影响。在幼儿园,他们可以通过同伴之间的分享、合作,协商等,懂得与他人的协作,并且开始了解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开始接受者来自于别的同伴不同的观点,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7]。在游戏中,也开始懂得了合作的重要。而回到家,因为没有了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这就需要家庭中的长者在教育时注重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8]。因为,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认识对于幼儿的思想造成的影响是直接的,最根本的,所以,幼儿园和家庭需要通过交流例如家长会、家园交流会等形式,共同沟通思想,实现统一。
结语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 30%的才能加上 70%的人际关系。《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可见,培养人的交往能力显得多么的重要,所以在今时今日,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当代幼儿的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必须关注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让幼儿在小班时候起,就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让他们在游戏当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同时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让小班幼儿在游戏当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木子. 不同气质类型的3-4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移情干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2]董丽媛. 角色游戏对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宫山. 中班幼儿建构区活动同伴交往及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4]秦洪蕾. 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及其与师幼关系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靳婷婷. 不同同伴关系型幼儿与教师互动的行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6]王晓兰,李少梅,黎艳,李光丽. 幼儿异龄互动中的同伴关系研究[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16-120.
[7]刘少英,王芳,朱瑶.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稳定性[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06:588-594.
[8]赵静. 团体游戏辅导对4-6岁被拒绝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