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   林喜英
[导读] 随着经济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学思维是从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产生并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理念,对学生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林喜英
        怀化市钟秀学校 湖南 怀化 418000
        摘要:随着经济和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学思维是从实际教学活动当中产生并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理念,对学生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小学时期学生思维较活跃,实际学习经验却不足,因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走不少“弯路”。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要自觉带领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其进行积极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教学研究
        引言
        数学科目是一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关联性、逻辑思维严密性、解题思维完整性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期,而数学思维的培养会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在日常生活当中获得知识。生活反映知识,知识运用于生活。但由于某些原因,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注重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教学情境具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理解效率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跟不上当前的教学节奏,教师也开始结合教学主题设置教学情境,既能够优化教学设计,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抽象性的知识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为载体将其展示给学生,比如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场景等。通过这样,学生的情感被有效调动起来,思维也愈加活跃,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段日常生活的购物视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超市购物结算过程需要用到哪些东西,以此引出人民币这一概念。随后,继续以超市购物为场景,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比如“铅笔、笔记本、水瓶、篮球等”,并鼓励学生估算购买这些生活用品所需要的人民币大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应用思维。最后,鼓励学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下,开展购物小游戏,我为每一小组提供20元的预算,规定其必须购买5元钱的学习用品、10元钱的生活用品。在这一要求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与学习需要去安排花费,并将其记录在草稿纸上,通过这样来形象理解人民币的运算问题,对其解题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二、重视感性经验积累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鼓励其细心观察、动手操作,积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进而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很多学生虽然可以对圆周率的约数等基础知识形成准确记忆,但对圆的特点却缺少深刻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割圆术”的相关故事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直尺、线等工具来测量圆的直径与周长,计算圆周长与直径间的关系,并通过剪裁圆形纸片的方式来验证“割圆术”,最终确定圆周长与圆直径间的倍数关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对“圆”这一概念形成清晰的认知,为之后学习圆锥、圆柱等相对抽象的知识奠定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夯实基础,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做铺垫
        在数学的学习当中,数学的概念、公式等都非常严谨,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应该打好基础,让学生认真完整地学习掌握,为以后的学习和运用做好铺垫。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训练,要耐心地生动形象地给学生做出讲解,让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有趣。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因为过多的督促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明确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间的关系,建立以基础知识为基础,思维能力为主体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基础知识内容,稳固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整体结构。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实践活动
        现状之下,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普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偏重于知识点上的理论教学,而对于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没有相应地重视,因此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即可,在后续的使用过程当中出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因此慢慢地就丧失了兴趣。再加上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天性好动,喜欢做游戏,而只是一味地在课堂当中听讲会大大地磨灭且积极性。因此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在课后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并且强化记忆。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乘法口诀记忆比赛或者是应用题大赛等,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同时通过这种游戏竞赛也能够大大地激发学习兴趣,让小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通过这种奖励机制激发起游戏好胜心,最终达到培养全面素质的目的。
        五、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创造性思维也会被激活。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利用思维导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思维导图给学生作示范。然后,教师将这个思维导图擦掉,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就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开展合作探究,发展数学思维
        当前的教学理念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因而被逐步开发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对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都发挥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的高效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然而实际教学当中不少学困生存在过度依赖教师的学习现象,极易导致惰性思维的产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合理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并通过热烈的课堂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既能够提高其主体意识,又能避免其盲目听课行为的产生,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内容,以此展开教学导入,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学习方法与过程。随后,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为学生展示一个长方形是如何变成平行四边形的,以此启发学生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最后,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我在黑板上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斜边或直角边与长方形宽相同时,二者的面积与周长分别有什么关系?(以平行四边形平行边与长方形长相等为前提)”。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画图等方式进行积极的讨论探究,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这些四边形的认识,并在比较的同时发展类比思维。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思维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学军.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6):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