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云
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镇崔黄口初级中学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拓展更大的探究空间,将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本文将讲解信息技术的意义和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
关键词:初中物理 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
物理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代表,物理学科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不断推动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在促进物理学科的进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物理教育教学的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进行优化,是实现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传统利用黑板教学中,粉笔是老师手中主要的工具,一节课我们可能会花三分之一时间来写板书,前排学生的课桌上往往会落满粉笔灰。老师书大量写板书的时间其实就是学生开小差的时间而且展现信息量少、不能长期保存等,想必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无奈的地方。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多种形式,包括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避免板书浪费太大的时间,尤其是一些抽象物理概念,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加以阐述。其次,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物理中的抽象概念,例如,力学、电路等内容,如果采取板书的方式,教师只能画出静止图,对于动态的情况,则难以很好地表达,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制作动画,可以更好地演示动态情況。再比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可以用flash制作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明了的声波形成过程。这样做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最后,改变教学模式。传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期间教师穿插着画简单的图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劲,而且课堂画图或者实验的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使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既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基于口述或做练习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长期下去容易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感受到学习的枯燥,当教师讲到下一个阶段的知识的时候,就出现思路不清晰、反应慢、难以消化等现象,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的视频结合了动画、影像、声音和教科书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情境活动,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例如在学习浮力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下水的场景,通过观看辽宁号下水时波澜壮阔的景象,不禁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敬佩。这时候教师可以将视频切换为慢动作,并且将镜头转向船底,通过观察船下水瞬间船体吃水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一艘如此沉重的航空母舰,大海是如何让它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呢?为什么甲板上装载着那么多的战斗机船没有下沉呢?本次教学首先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再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二)使用信息技术强化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同时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不同的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都不一样。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没有听懂,下课非常焦急,性格外向的学生敢于直接问老师,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主动问老师,况且课后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都一一解答。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特点,我把微课带入教学中,通过制作课前或者课后制作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自由选择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懂的可以多看两遍,这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重难点知识,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透镜》相关知识时,其主要的内容就在于引导学生掌握透镜对光线地作用;凸透镜能够对光线带来会聚作用;凹透镜能够对光线带来发散作用。所以应针对这些内容,在设计微课时,应将光线透射图内容渗透到其中,透射图可以良好地解释凸透镜对光线带来的会聚作用以及凹透镜对光线带来发散作用。而且应针对光线透射知识点,让学生深刻理解透镜原理,由此能够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巧用信息技术将实验带入课堂
物理是一门和实验联系密切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探究方法和运用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通过小组实验的分工合作,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以及体会到科学家的艰辛的探究历程。我校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通常的分组实验是以5至6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实验探究,有时小组的人数会超过6人,动手操作实验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余学生实验操作机会几乎没有。并且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损坏仪器,从而影响实验。有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设置(如:密封、干燥等),在实验条件不充足进行演示时,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很直观的观察到现象,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验失败,甚至有时还有安全隐患如《托里拆利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等。为了能够将物理实验带入课堂,可以借助虚拟仿真实验,下图为虚拟仿真实验下的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对软件的操作,清楚的明白了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步骤、连接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又让学生清楚地看见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也随着变化,电表的示数经过放大后,容易读数。再结合学生自己实验探究的结果,就很容易归纳结论。
(四)妙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后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初中物理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或者QQ、微信等社交软件,并通过这些新型交流工具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等,按照分层的方式为成绩好的学生提供教学内容较难的拔高习题,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布置难易适中的作业,而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为该类学生布置最为基础的物理题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物理持有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物理成绩。此外,为了将学生零碎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并在该教育信息平台为学生建立复习题库,将往年中考的经典题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尝试着做,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为本班学生建立一个公共群,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不懂习题时,学生之间可以在群里相互讨论,并等待教师在线作答。通过运用该种信息技术,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教学成效。
总结
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等因素,在诸多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中,选择更合理、更合适本班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一种或多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利用他们不同的功能,优化课堂。一、两节课使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常态化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合理合情且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晓龙.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J]. 中学物理(初中版), 2017(6).
[2]陆丽莉. 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物理微课的设计原则[J]. 教育观察(下半月), 2016, 5(7).
[3]谢金山.发挥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J].科技风,2019(14):61.
[4]董艳、丁明明.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