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
(山西省长治文化艺术学校 046000)
摘要:艺术类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艺术技能综合性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语言类(英语和语文)课程是提升艺术类中职生自身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更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环节。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新的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类课堂教学效率,探索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语言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课本剧;艺术类中职院校;语言类课程;研究设计;应用策略探究
一、研究的核心概念
“课本剧”这一概念,尚未有统一具体地规定,学者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但对于课本剧的来源及表现形式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课文或者教学内容是课本剧编排的来源,以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小品和朗诵等形式,由师生搬上舞台进行演出,为教学服务。
课本剧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排练表演、反思输出等一系列环节,让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在表演中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和激烈冲突,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感悟,赋予语言以生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依据实施的时间顺序与具体分工实践可分为:选、读、编、导、演、评六个步骤。其教学的主体目标是强化学生对于重要字、词、句、段、篇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肢体动作神态的表现能力和和同协作能力均得到一定的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均会获得有效加强。
二、课本剧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有目的地设置、引入或创设典型的场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其中,场景环境的布置、人物服饰的装扮、声音音效的模拟等让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特定的情景氛围下通过台词语言的表达、肢体动作的表现和表情神态的展现,容易激发学生自身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帮助理解教材。
(二)自身认知理论
在传统的英语和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自身的视觉与听觉来获取信息,且其信息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大脑的抽象言语符号加工进行的。特定场景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更关注身体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借助自身活动的参与,在反复排演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受,获得喜怒哀乐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字的意义。
(三)合作学习理论
在课本剧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课本剧的亮点就是小组合作探讨学习的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从课文的选材到剧本的创作,从前期的排练到正式的演出,课本剧的编演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围绕实验设计,具体采用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课本剧在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水平提升进行研究。
1.文献法。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资料的阅读、总结和借鉴,对目前课本剧教学的现状了解的同时,参考查阅戏剧编演相关文献,为自己的课本剧教学指导提供可借鉴的地方,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实验研究法。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研究分析课本剧对艺术类中职院校学生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水平提升的影响。尽可能在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水平等影响语言类课程其他因素保持组间均衡的情况下,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英语课和语文课作为课本剧实施载体,对实验组开展每周一次的“课本剧”综合性实践活动,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一个自然教学学年为研究观察期。最终考察实验组学生对所学过的文本进行剧本的编写、设计、排演,最后完成多次完整地表演。除实施综合性实践活动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英语与语文课程教学方面无其他差异。
3.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实验通过对实验班在实验前后的测试与调查问卷等相关数据的研究与对比分析后,探讨课本剧在语言类课程中的辅助教学作用,并针对教学效果对学生个人进行访谈,予以辅助分析。
(二)具体研究设计
1.改编创作课本剧。研究所选教材为人教版《英语》和《语文》九年级上下两册,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课本内容。在由教师示范改编创作一篇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对课本内容进行二次创作,增添适量对话和动作,使书本上文字变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2.启发学生思考。在改编创作课本剧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剧本中各个角色的特点,以及如何布置表演的道具和场景,为剧本表演打好理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讲述该课本剧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相关故事,丰富人物形象,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扩充;学生运用自己的认知理解,塑造出属于自己的角色,再通过同其他学生的交流探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内容。
3.排演剧本。这是课本剧教学中实践性最强的过程。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和自己前期的感悟思考进行饰演角色,深入细致感知人物特点,在排演过程中,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课本、课外扩展及相关专业表演知识,对角色语言、神态、动作再次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教师评价。
在学生每次表演完成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语言、形象、肢体动作等进行阶梯化评价,结合语言类课程和艺术专业课程的新课标目的,指出学生学习语言和专业表演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向。这一举措将极大地促进学习的兴趣。
5.设置实验组和对比组。本文研究的实验周期为1个学年,实验对象为我校六年制三年级4个班的学生(每班30人,共计120人),其中将两个实验班编为A班和B班,另两个班为对照班C班、D班,这4个班的学生认知水平、成绩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研究中对实验班开展每周一次的“课本剧”综合性实践活动。每四周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实验班的学生需要对所学过的文本进行剧本的编写、设计、排演,最后完成多次完整的表演。对照班则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设计课本剧教学实践活动,最后通过对A、B两个实验班和C、D两个对照班在实验前后的测试与调查问卷等相关数据的研究与对比分析后,研究课本剧在语言类课程中的辅助教学作用。
6.进行实验前后访谈、问卷调查和成绩对此分析。兴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动力,浓厚的兴趣会让他们不断学习语言类课程。采用口头询问,对学生实验前后学习语言类课程的兴趣的变化做调查,以此来检查校园话剧辅助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在为期一年的实验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课本剧的看法以及对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否。对实验前和一整年的考试成绩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访谈、调查问卷、成绩测试等数据进行整理,就研究对象学生进行课本剧实验的教学效果来看,课本剧对艺术类中职院校英语及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有积极影响,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实验组学习成绩也较对照组学生有较大提高。
具体到课本剧在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教学情况,通过分析语文调查问卷结果和语文测试成绩差异可以看到,两个实验班进行课本剧形式的教学后,学生语文成绩显著提升。实验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地提高,成绩优秀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0%上升为23.33%,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绩良好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6.67%上升为36.67%,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成绩中等的比例由实验前的30%降至28.33%,下降了1.67个百分点,成绩合格的比例由实验前的35%降至10%,下降了25个百分点,成绩较差的比例由实验前的8.33%降至1.67%,下降了6.67个百分点,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而对照班的学生成绩变化较实验前的成绩对比变化不大,属于合理变化区间。根据调查问卷及学生访谈的整理数据来看,语文课堂开展课本剧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语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其原因在于课本剧学习方式使得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课程学习困难有所减少、课堂学习状态显著改善与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升四个方面。
课本剧在英语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口头询问与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试验效果研究,同样发现课本剧辅助英语教学确实有效调动了两个实验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进一步提升了实验班参与课堂的意愿,不仅愿意被教师提问、做练习题,更开始尝试领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就英语测试成绩来看,成绩优秀的比例由实验前的6.67%上升为20%,提高了13.33个百分点,成绩良好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6.67%上升为38.33%,提高了21.66个百分点,成绩中等的比例由实验前的20%上升为26.67%,提高了6.67个百分点,成绩合格的比例由实验前的43.33%降至13.33%,下降了30个百分点,成绩较差的比例由实验前的13.33%降至1.67%,下降了11.66个百分点。对照班的学生成绩变化较实验前的成绩对比变化不大。总体来看,尽管实验对象实验前的英语成绩与英语素质明显弱于语文学习成绩及语文素质,但通过一学年的英语课本剧教学使得实验班学生英语成绩显著提高,整体水平有显著进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来看,课本剧教学在艺术类中职院校语言类课程中的应用可行性较高,将成为推动艺术类中职院校传统语言类课程教学良性发展的抓手。
五、课本剧在艺术类中职院校语言类课程中应用策略探究
研究认为,课本剧在实践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相关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语言课程总体成绩。根据此次课本剧实验研究的结果,中职艺术生在课本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能够获得较大的激励。考虑到中职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基础以及在学习文化课程中的时间分配,完全依赖于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提升艺术类中职生的语言素养与文化素养,如何利用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以积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并充分利用艺术生自身专业特长成为值得探究的教学思路。
课本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向教师、家长甚至专业人士求教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既注重过程,又需要学生在最后能够呈现出“作品”,促进学生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具体而言,一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一场课本剧的演出时间定为四周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反复研读文本和排练课本剧,最终呈现较好的演出效果,且所展示的课本内容要经过教师严格筛选,选择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内容进行展示。二是在前期赋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与资源利用后,对于呈现结果要严格依据目标进行科学、有层次的评判。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评价,还要考虑到课本剧教学中评价标准阶梯化这一评价要求。评价标准阶梯化要求教师看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在课本剧编演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等级的培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综合提高。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9340)
参考文献
[1]张丛丽.艺术类中职院校文化课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培训,2016(16):119.
[2]荣萍.艺术类中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科技,2013,28(05):76-77+81.
[3]胡荣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素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13.
[4]张明月. 论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吴戈.教育戏剧与中国现代话剧[J].文化艺术研究,2010,3(05):151-159.
[6]杨利. 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7]林隆芬. 试论中学语文戏剧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