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教育作用探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  熊东进
[导读] “课程思政”指的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熊东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指的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为了与“课程思政”理念实现有机融合,针对改革措施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体育课程包含门类众多,武术教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据此,文章将根据武术教学的特点,具体对“课程思政”在武术教学的实施手段及方法进行梳理研究,以期为武术教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武术教学;教育作用;
引言
        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国家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武术体育类的指导方针和政策。随着高校武术的不断推广,武术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武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高校武术出现了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果甚微的困局,高校武术教学如何适应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尤为紧迫。
一、“课程思政”的内在涵义与积极作用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方向在各类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形式,目的是将各类学科中的内涵特质与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内容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课程思政”是实现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使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高校教育是学生与社会间的重要桥梁,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简单传递,更是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基地。“课程思政”就是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学好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协同发展,将学科中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一)忽视武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意义
        武术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且具有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学习武术可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促进人类身心全面发展。而现在多数高校武术教学往往只重视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武术理论的学习,导致学生只是死板地学习技术动作,而武术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种类众多、名目丰富,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教学内容繁多,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武术文化知识,对于各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传播效应。但是现如今的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武术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片面重复性强等。目前的武术文化教学仅限于五步拳、八段锦、初级剑和二十四式太极拳,可教学的内容太少,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需求,这些都促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武术的兴趣,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武术学习开展困难的局面。
        (三)专业武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伴随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高校教育,学生数量增加导致武术教师课时量的加大,高课时量使得武术教师教学劳形苦心,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还有许多临时培训上岗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于武术教学只是肢体上的形似,很难把武术蕴含的武技、武德和武礼等进行全方面的教学,直接影响武术教学效果。


三、“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教学的有机融合
        武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武德作为入手处,强调民族文化的仪式感与传承,这种教学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修炼与自身积淀。因此,武德教育与“课程思政”中的育人要求相辅相成,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武术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这个练习过程注定是枯燥无味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耐得住寂寞,不怕苦不怕累,最终将单个动作细节完美体现,直至将各个动作练成整套套路。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就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将困难克服,这整个过程都是“课程思政”的间接表达。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学习者的心理能力、知识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不能“重技术、轻理论”,只有技术和理论知识并行不悖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了解武术文化,这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
四、课程思政”在高校武术课程实施手段及方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高校应首先设定相应的教师引入标准,在注重教师学历水平的基础上,将其专业教学技能作为重点考察内容,避免高校武术教师学历和专业水平无法实现衔接的窘境。其次,高校应下大力气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比如针对教师组织一系列的武术教学竞赛,让现有教师相互切磋学习、总结自身不足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组织高校武术教师进行定期的外出交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底蕴和能力素养。最后,完善对武术教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武术教师的考核要从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成效等多方面进行,既要看重“量”又要注重“质”,并且考核的最终结果及时向高校全体师生公开,用考核结果激励广大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另外对高校武术教师的激励应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时刻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用丰厚的薪资待遇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公,要使武术教学行之成效,就必须充分阐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孕育出教育的强大“亲和力”,注重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听取学生的建议,让学生在学习武术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学习武术技能成功后的喜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武术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体育又是“课程思政”的最佳承载对象。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充分发挥武术的核心理念,将武德的养成、坚毅意志品质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真正达成“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状态。只有将武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协调统一,切实有效的将武术教学的育人功效发挥到极致,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再是一句口号,将教学质量与教育水平提升到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关浩.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教育作用探析[J].武术研究,2020,5(12):68-69.
[2]王云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30):150-151+154.
[3]梁鲁郓.课程思政下高校武术教学的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0):202-204.
[4]赵祥雯.高校传统武术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7):41-42.
[5]高同进.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4):215-216+2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