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马利亚
[导读]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
        马利亚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叔本华是现代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德国历来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国家,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理性和逻辑的力量曾深深震撼了思想家们的心扉。而叔本华是反叛自己祖国这种思辨哲学的典型代表, 不仅如此, 他的哲学又都是以人生间题的探索作为主旋律的。因此, 他的人生哲学具有悲剧性质,通过探索, 批判地分析他的人生观, 对于我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叔本华 生存意志 痛苦人生 悲观主义


1、开启痛苦之门
        叔本华生活在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半叶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一个战乱不断,到处充斥着冷酷、残忍和黑暗的社会,再加上叔本华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的颠沛流离及事业失意,多重因素导致了叔本华的悲观、痛苦的心境,为其人生观奠定了基本的基调。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可遏制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冲动表现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是求人得以生存,包括衣食
住行等人的基本需要; 另一种是“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人在得以生存的情况下生活的继续。人是痛苦的,人为了求得生存,必须有所求,有所欲望,人彻头彻底是欲望
的化身,带着众多的需求生存在这个世间上。人生就是无止境的欲望与暂时快乐之间的来回转换。偶尔的欲望得以满足,可以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无止境的欲
望又会产生新的目标,从而引发新的痛苦,于是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中。人一生都会陷入这种周而复始的欲望和痛苦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人生而痛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是构建于他的本体论意志的之上的。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中,叔本华始终坚持照明是作为个体表现意志的这一观点。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意志被
视为是世界的本源,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且属于因果规律所涉及不到的世界。叔本华的性格是极端的,他始终坚持“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求生的意志”这一观点。这样来看,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争夺、没有爱的世界,每个人为了生活不断去争夺乃至掠夺,同时人们也为了生存变得面目狰狞,不再是初衷的自己,没有一丝的幸福可言。叔本华认为:“占有一物便使一物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而和这些东西作斗争,其痛苦并无减于和困乏作斗争”。这样可以被认为,叔本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斗争的世界, 只有山重水复却无
柳暗花明。其形而上学不仅是对自然界的阐释,更重要地包含了人的整个内在存在。即人是受意志控制的人,但意志却是自由的, 毫无约束的; 欲望却是难以满足的,所以人的本质只有痛苦。

(1)人属于痛苦的人。意志作为人的本质和内在表现,生存意志往往通过欲望和本能冲动得以展示。一个人欲望和冲动的产生是因为其欲望并未得到满足,因此,欲望和冲动必然引起痛苦。叔本华说:“任何一种愿
望也都是痛苦,愿望的追求使我们不得安宁,而那种难以忍受的无聊却更使我们的生存成为沉重的负担。”欲望扰乱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只能生存与杂乱之中。
        (2)人生是苦难的人生。依照叔本华的阐释,分裂性的矛盾跟随者整个人生,因为欲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的,一个欲望解决的同时又将产生新的欲望。人生就像一个矛盾体, 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中不断的转变, 想要在达成一种欲望之后又有一种新的欲望的产生, 周而复始。而这种分裂的矛盾对于人类难以避免,所以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也就和我们没了关系。
        (3)人生必灾祸。叔本华认为,由于欲望是由个人而产生,所以我们只能支配自己的欲望,他人的欲望与之无关。我们不能侵入他人的大脑去驱使他人的欲望,从而让自己的欲望最大化。人都是自私的,大公无私的人很少存在,只有自私才是人的“自然立场”。人的本质———自私使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争斗、欺诈、乃至战争,自私的生活也不会有半点礼让,更不会相安无事。
        (4)人生不能用价值去衡量。

叔本华认为死人是没有意志可言的,所以称为世界末日。反之,一个活着的人会拥有自己的意志,因此也只是“无”。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 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出来。”简单点说,除了在“需求”和“迷幻”之后的活动,人生没有任何的什么真实性, 世界应处于绝对荒芜的状态之中。
        (5)人生就像噩梦。叔本华写到“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一条由炽热的煤炭铺成的环形跑道, 中间有几处清凉的地点,而我们必须在这条跑道上不断奔驰,那么,陷于幻想中的人现在所站的那个清凉地点,或者眼看就要达到的那个凄凉地点,对于他就是一种安慰,而他马上又要离开这个地方到道路上奔驰。”即是说人生自古被欲望所驱使。而所谓“清凉地点”则是人为了满足自我意念的产物,是难以到达的彼岸,因此他认为人生就像噩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并不是为了表述所有人的生活状态,而只是针对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即他认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大体上摇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 生活中的痛苦大多来自于对欲望的不满足。换句话说,欲望一旦得到满足,那么生活又将产生失望和无聊,然后又一次进入痛苦之中,周而复始,处于欲望的折磨之中。也有人说他的悲观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类看清自己生存的本质,从而走出“欲望”的折磨。
        叔本华关注人生, 渲染人生的痛苦, 执着于人的价值, 审美地摆脱生存意志, 否定人的天性,否定现实的快乐, 对世界和人生作出了完全负面的解释, 是一种典型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叔本华除他惊人的才慧外, 个性上也有某些特别的地方, 诸如孤独、缄默、凝思之类。叔本华终生“ 无母、无妻、无子、无家” , 而学术道路的坎坷更如顺水行舟的风力, 助长着他的偏激和愤世嫉俗。叔本华著作刚问世时, 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但“ 一八四八年, 欧洲对理想及努力的觉醒, 使人们转而赞赏这叙述一八一五年之失望的哲学, 科学对神学的攻击, 社会主义者对贫穷及战争的控诉, 生物学对生存竞争的强调”,这种种的事实, 最后使叔本华出了名。因而, 叔本华悲观主义美学人生观又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
        叔本华、对人生的美学思考并没有给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圆满答案, 但却提出了问题, 对后来的学者们产生了影响。
        2、叔本华把审美和艺术作为解救人生的工具,从肯定人的生命效用角度来阐发艺术的本质和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体验的形而上功能, 以极端的方式揭示了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他虽然过分夸大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 是某种程度上的审美至上主义, 一种乌托邦。但把人生与美联系起来, 确是他的真知灼见, 这其中有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今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心态骚动、浮躁、急功近利, 人们更多看到的往往只是技术的价值、物质的价值、经济因素的价值, 不够重视人的心理和精神价值。然而, 经济越是发展、技术越是进步, 越应该重视人的心理和精神价值。而审美和艺术关心的恰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价值。因而, 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 就离不开审美和艺术, 从教育的角度讲, 就应该加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有着广泛的内容, 并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确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中心环节。艺术是以真善美相统一的完整的生活经验, 全面地影响和教育人的一种方式。健康的艺术不仅可以愉悦身心, 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人的智慧, 而且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审美教育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艺术的作用。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使人真正成为审美的人。一个对艺术美充满热情的人, 也必然会无限热爱生活, 在生活中充满活力。
        正是由于审美和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在社会的进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美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美学要有所发展, 一定要结合美育, 使美学研究联系实际, 让美学的理论能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作用, 把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灌注到人的培养和教育中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