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桃华
鄂州市碧石中学 436050
2020年11月21日,湖北省骨干教师省外访学,安排我们去了南京市行知教育基地。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铜像,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知行合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扎根于该校长达39年之久的杨瑞清校长。杨瑞清心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1981年11月14号创办了“行知实验班”。为了自己的“初心”他放弃了一些晋升的机会。
杨瑞清校长给我们作了一场报告,没有假大空的套话,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最多的应该是感慨……更确切地说,就是一次谈心。我们总是被培训,怎样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很少关注教师这个群体的心理疏导。我们或多或少有些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不能把心态调整好,如何去更好地引导孩子。
教师也需要成长,调整好心态,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会有消极的情绪。我们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应学会自我调节心理,保持乐观的心态,其实就是一种成长。只有丰富自己的内在,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找准定位。成为名师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何不定目标于“良师”?有时候细想,作为老师的我们,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把我们的教学基本功练得更扎实,做到深入浅出。从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仁爱之心这些方面去提升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因而教师的心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升官发财,名利双收是否就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这种定义,应该算是很成功了。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似乎真的跟这个职业有些格格不入。太功利化!是否让我们忘记了“初心”?我们的初心是-教书育人!“做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题设。我现在就是想着“如何做一名对学生有帮助人”,不做学生的“绊脚石”,如果孩子需要,我们愿意做他们的“垫脚石”。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同时他又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真善美之心念,“致”就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可以说是涵养教师德性的理念和路径。“良知”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是阳明先生最大的追求和最高级的人生享受。修身齐家即是“致良知”,是教师立身处世之根本,是师德之根本。
简单理解阳明“心学”,可以说就是自我修养之学,就是知行合一之学,就是致良知,“不假外求”之学。王阳明这样解释:“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杨瑞清校长放弃了很多进城的机会,身旁的同事也调走了。失落和迷茫也是有的,但是我最佩服他的心态。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留下来的加速成长,调出去的回来帮忙。这是一种怎样的格局,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坚定的信念——知行合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提高幸福感的方法,积极纳悦自己,要直面压力,同时也要学会放松情绪。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教师,才能用蓬勃的生命不断滋养年轻的血液。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才能更好地赋予学生正能量!
教育家就是出版了多少书?教育家就是拥有众多的头衔?太过于追求这些,我可能不会全身心地去教书育人了吧。
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坚持。坚持知行合一,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感化我们的学生,用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教育方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做到知行合一,还要坚持以行促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提高我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定理、公式和答案。那么教师这个职业可替代性太强了。
其实知识就在那里,作为一名老师。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了。然后能否把它进行加工处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呢?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把我们的“知”付诸于“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参与、去感受。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当然,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修身,就是培养能够成为“师范”的德性,就是要修养仁义礼智信之德,修养温良恭俭让之德,修养廉洁自律尊敬之德。有了这些德性,就有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才能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条件。既然我选择了教师,我就应该把我的“知”去促“行”。认真把书教好,用我的“知”去充实学生的“知”。同时,帮助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知”回到“行”从“行”产生“知”。谈到教师的知行合一,我觉得要强调的就是真知必行,即你认同的正确的“知”,要通过“行”去不断强化,让它在你心里长得更牢固。只有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在你不经意时,你才能够在处理事情时,在一些行动细节上自然地体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