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
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民小学校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发现一个共性问题,每届学生中都会有大部分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不高,认为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逃避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我曾对班上学生的作文兴趣问题进行调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小部分学生对作文十分厌恶,这些学生在主观上放弃了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这些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点兴趣,这些学生大多爱看课外读物,除完成课堂作文外,在课外也练习写作;个别学生对作文兴趣较浓,这些学生喜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经常练笔,作文多次获奖。从这个调查情况来看,说明兴趣是作文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我认为教师进行作文教学时,理当充分地挖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学生缺乏习作兴趣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习作材料的获取途径不够完善,多数学生都是看范文或者借取优秀作文中的语段来作为作文主要的素材获取;其次是一些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作文教学超纲,出现拔高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再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 此类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范文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无论是选材立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都是模式化。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对写作有什么兴趣。最后就是评价与交流反馈。经常及时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要求修改使学生觉得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是不对的,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成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同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作文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会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得到的反馈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习作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着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了。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
这种目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写作。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转变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差生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三广辟渠道,引来源头活水
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利用班会在班级中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读书交流会、见闻交流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将各自收集的材料写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习作来。
四创造成功机会,获得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效果去强化学习兴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会是一无是处。教师可以利用作文的讲评课读优秀的作文、好的片段作文并指出可取之处是什么,对相应的作文做出肯定的评价。教师的评判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从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五双边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一篇习作完成后,可以先采取同桌互评的形式,先挑出语句不通,错别字纠正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作文本收上来后,由教师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诸如:遣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严密合于逻辑等,都得动脑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学习天地、黑板报、校刊上刊登,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