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拥中
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三堂街镇完小413411
摘要:创新性思维主要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具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日常的行为生活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素质教育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小学生接触的相关学习资源越来越多,思维更加灵活,但说到“创新”仍然不尽人意。学生学到的仍是教师整理出来的知识点,却不是用自己的方式主动去学习,或者是学会方法自主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坚持立德树人,明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具体教学去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力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创新性思维
小学生是思维比较活跃的群体,他们喜欢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认知世界,解读教材内容,链接生活常识。因为其年龄较小,这种创新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外部力量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教师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教学内容和特点,打破常规的约束,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发散思维氛围中多角度思考并运用独特的方式提问题,帮助学生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理解知识,在积累学习经验的同时,实现个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增强。
一、创新型思维教学的内涵
“创新教育”指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活动。而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具有创造力,而要想具有创造力,就得有一定的创新思维[1]。创新教育的开展,对于每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有着独特的作用以及不可替代的意义。学校作为对知识的传播、应用、创新的主要基地,教师对学生展开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运用自身的素质与修养,改变僵化的、呆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思维创新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创新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中,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释放出灵动多变、生机勃勃的思维活力,为未来奠定良好基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要科学详尽的将课堂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及问题探究,让小学生在课堂中深入体验、深度思考的过程中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总结、反思与应用中锻炼思维能力,明确“我们要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知道?”“如何正确处理?”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锻炼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及更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2]。
二、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创新思维培养中的有效方法
(一)在故事中体验,强化学生思维培养的深刻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治学以兴趣为主”。教师要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阶段以及学习兴趣爱好,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有机的融合起来,使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更加乐于接受、便于记忆,可以起到提升创新性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有关“我不拖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的形式,让原本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大量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绘本故事与儿歌。
这样的故事情境给小学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直观体验,让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能够自觉地进入故事情节之中,积极发现新的内容和信息,同时促进其深度思考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此时,教师可鼓励小学生将视频中所见、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学生在细微的观察后,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鼓励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有的或者见到过的有关“拖拉”的例子,锻炼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在生活中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引领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中,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培养找到最佳的突破口,同时鼓励学生互动,让小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丰富道德认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敏锐性和创新性。
比如,在教学有关“我们不乱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环境干净清洁的校园,一组满地纸屑、食品垃圾、物品随意拜访的校园,让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更喜欢干净清洁的校园环境”,接着,以“引”为主,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与表达的机会:“若是每个人都在教室、校园、生活中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生活、学习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3]?”让学生另辟蹊径,跳出大众思维的禁锢,多角度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意识到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的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缜密性,让小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的思维灵活性。
(三)在竞赛中体验,提升学生思维培养的逻辑性
创新思维是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师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性,明确课堂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有关“诚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全体学生分成两列对坐,前面坐着“辩手”,后面跟着“亲友团”,鼓励小学生以“讲诚信是否吃亏?”为主题展开辩论竞赛,激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社会事件的热情[4]。也可以组织两人一组的辩论赛,各自阐述观点,找出生活中有关“诚信”的事件,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课本的内容进行补充,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并提出自己的新视角和新观点,增强知识的表现力,并学会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强化思维能力,促进知识内化。
三、结束语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标,教师必须牢牢结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自身教学实际,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并能用这些规则保护自己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旭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116.
[2]周增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魅力中国,2020,(15):225-226.
[3]温红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J].读与写,2019,16(36):13.
[4]李建英.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