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王玉娟
[导读]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王玉娟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为 “人文素养”?搜索百度百科词条,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由此看来,现行的语文课标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而且要重新审视教材,深耕教材,用好教材,把教材变成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石。近几年,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以教材为依托,激发学生美好情感
        现行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共有六册书,选入的文章极富人文色彩,可以润化学生心灵。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队”,每个主题,都由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以八下语文教材为例,人文主题涉及民风民俗,科学科技,思想情趣,精英睿见,大美山川,哲思情怀。鲁迅的《社戏》让学生感受到旧时江南农村的民风民俗;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使学生懂得万物有灵且美;《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使学生足不出户便可纵览烙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色彩的奇山异水;《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北冥有鱼》、《大道之行也》……一篇篇经典的文言文让学生跨越时间的洪流与那些有思想有情怀的古人神交。对这些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文价值,教师要加强有意引导,带领学生触摸作品背后作者的情感脉搏,用作家的情感激发熏染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述说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的乡情乡恋;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文本创作一段文字,谱一曲对自然界生命的赞歌;可以将游玩的见闻直观感受转化为带有个人色彩的游记;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或者改写扩写,加深对古代先贤胸怀与理想的认识……。总之,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递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还要带着学生体验文字背后那些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珍视学生的独一无二的想法,让他们学会从文章中体会到人生、自然、社会之美,使他们的美好情感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不息的大江大河。
        二、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也应是审美教育。清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也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可见要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离不开审美教育的助力。再者,教学活动中智慧与情感相互交融,不可分割。这就决定了教学中不能没有审美教育。我们的教材恰好从不同侧面蕴含着、展现着自然美、社会美或艺术美。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媒介,擦亮学生洞察美的慧眼,启迪他们表达美的慧思,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这一点人人皆知,无需赘述;像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文章同样也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如八上第五单元中,《中国石拱桥》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造型的弧线美,雕刻的形象美;《苏州园林》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图案、色彩等方面来欣赏园林的图画美;《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国宝级画作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所作的介绍虽然不多,但足以帮助学生初步找到欣赏画作的路径。这些文章,除了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教学媒体,将文本所介绍的建筑园林或绘画作品,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获得直观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也可以进一步展开专题性的综合性活动,拓展学生赏析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活学活用,表述或写出事物所蕴含的美的特质。这样,学生通过美的教材和美的教学手段,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产生心理审美的愉悦感。


        三、用教材引领,让学生感悟生活
        有位教育家说,“人文精神”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教师怎样引领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答案是以语文课堂为轴心,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让语文之树根深叶茂的沃土。
        像生态、科技、民俗,亲情,建筑、自然等单元,都可以引领学生采取走入生活、实地考察、调查访问、辩论追问、文学创作等形式,加深对他们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提升他们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
        即使是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也同样可以如此操作。“诗缘情”,“诗言志”,而诗人生活的年代毕竟离学生比较久远,要想充分体会诗词中传达出的情与志,就要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状况,个人经历和性格脾气。由于课本编选有限,一个单元中一位诗人常常只能入选一到两首诗词,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诗人的诗作风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向给学生推荐课外诗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诗人的作品特色,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等到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可以开展一些诗歌联读联赏活动。比如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次序,把某位诗人的几篇作品合并欣赏,探求其作品风格的变化,追问变化原因;也可以将不同诗人的相同主题或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读,发现他们各自的风格与认知水平。这种活动,诗人的形象可以在学生心目变得鲜活、丰满起来。
        诗歌的节奏性、凝练性又是其他文体所无法企及的。在诗歌学习时,我又做了一点更深入的尝试。当诗歌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作品的思想内涵有较深刻的把握时,我就给学生补充点诗歌的音韵知识、词牌知识,鼓励学生将现实生活的内容尝试用古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力争做一个胸怀天下的小诗人。这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因为要有诗人的济世情怀,就不能不关注现实,虽然学生的创作在平仄押韵方面做得并不很到位,但其中也不乏闪烁着“年轻诗人”思想的光辉。下面是学生的两首习作:
        临江仙  元旦亲人小聚
        惜别一载喜相聚,亲人牵手话家常。室内春意正融融。叹世界疫情,赞大国担当。
        推杯换盏庆元旦,起坐喧哗享天伦。窗外雪霁风悄悄。愿天下平安,祝万家团圆。
        沁园春 难忘2020
        庚子鼠岁,新冠疫情,来犯华夏。
        望武汉三镇,阴云密布。黄鹤楼头,悲风切切。
        白衣天使,铁骑雄师,逆行出征赴使命。
        齐抗疫,看无数凡人,铸就伟大!
        
        国人众志成城, 筑铜墙铁壁驱病魔。
        赞国家领袖,指挥若定;各行各业,大局观强。
        上至老人,下至孩童,责任担当勇毅坚强。
        了不起,中国人民,为你自豪!
        这两首词,切入点不同,但相同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表现了他们极高的爱国情怀感和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人文素养。
        文以载道,让语文的美融入学生心灵,让语文的道引导学生生活,这就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践行的使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