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中小学电化教育中心 甘肃省张掖市 734400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各学校基本上能够按照相关要求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作为能歌善舞的裕固族,拥有极其丰富灿烂的本民族文化,无论是发展民族艺术教育还是弘扬裕固族文化,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但实际上裕固族艺术的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以裕固族的生活现状为出发点,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域内各学校的裕固族艺术教育情况为现实依据,对开展裕固族艺术教育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校; 裕固族艺术文化;困境与对策
裕固族是我国28个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1.4万,主要生活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两千多年来,裕固族逐渐形成了与游牧生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裕固族语言、民歌、史诗、舞蹈、服饰、刺绣、沙雕等近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
随着肃南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和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牧民全家迁移到城镇生活。离开草原到城镇生活的裕固族离开了家乡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了其裕固族文化的原生地,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城市中很难寻觅。如何让那些进入城镇的裕固族继续传承好他们本民族的文化,这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裕固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孩子抓起,应该在学校义务教育中汲取本民族文化,通过学校各种课内课外课堂,学习裕固族文化。这样,裕固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他们这一代保持和传承下去。
一、裕固族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裕固族艺术文化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根据我国新的课程政策,主要反映主流文化的国家课程在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为88—90%,而主要反映民族性、地方性文化知识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总课程的比例为10—12%。肃南县各学校尽管都开设了双语课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活动,但没有形成完成的裕固族文化课程体系。例如,大部分学校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但理论知识几乎不涉及,对裕固族服饰、民歌、舞蹈等这些知识应该作为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灌输,让学生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了解表象背后的渊源,从更深的层次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才会使这种兴趣持续长久,继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二)对教师关于裕固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不够。承担着少数民族艺术教育重担的学校,不一定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是裕固族,但对师资队伍关于裕固族文化方面的后期培训十分必要。要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热爱,首先要让教师自身对其产生好感并且具备一定的裕固族文化知识,然后教师再通过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对教师进行裕固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职后培训是关键。而事实上,肃南县教师接受裕固族文化传承教育职后培训的机会却比接受各科教学职后培训的机会少。
(三)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是每个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
由于在艺术教育方面分配的资金有限或者说占用很小的比例,许多非常好的想法难以实现,最终不得不扼杀在摇篮里,这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资金问题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渠道加以解决,是能否开展好艺术教育的关键。
二、加强裕固族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学校艺术师资力量建设。艺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目前我国艺术类高校毕业生的质量来看,大学毕业后能直接走上中小学艺术教学岗位的人才数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对艺术教师的需求。大多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只重视个人艺术技能的强化训练,而忽略了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的使命,四年的高等教育过后,综合素质方面无法达到社会对教师岗位的要求,不能胜任艺术教师的工作。而少部分综合素质比较全面的高校毕业生往往也会选择薪资待遇较高的艺术培训机构工作,造成学校艺术师资的匮乏。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些关于艺术类教师在职称评聘、职位晋升等待遇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完善教师履职考核体系,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晋升考核范畴,尊重艺术教师的主体地位,以保证音乐、美术、体育课教师在学校的基本待遇。这样其一能够充分调动在岗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团队,其二可以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任职,防止教师资源外流。
(二)加强对裕固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亘古不变的教学原则之一。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当地中小学应善于发现和开发身边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区位优势,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中起到典型和模范作用。例如,裕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歌舞,天鹅琴、牛角鼓等,以及裕固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可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课外活动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编写裕固族特色的艺术教材、收集利用少数民族器具、学习少数民族乐器等措施,都能够有效促进民族艺术在校园中的推广与发扬。
(三)做好与学生家长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家长的默默付出,校方应多与家长方面进行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可以适当增加学生与家长的互动环节,要让学生家长能够明白学校的良苦用心。尤其是在艺术教育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的学生家长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是不务正业。比如说有的学生自己对于艺术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家长的反对只好忍痛放弃。此外,学校与家长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可以第一时间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的学生放学回到家以后不愿向家长提及在学校一天的经历,家长也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学校对于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则能促进学生与家长间的交流。学校与家长相互辅助、相互协调,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促进三者之间的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 任志宏,李燕 .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预科艺术教育路径[J]. 河北学刊,2014(01).
[2] 陈迎辉 . 少数民族艺术资源教育开发的路径探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02).
[3] 陈薇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 艺术教育,2012(05).作者简介:任蕊(1973—),女,河南开封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