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王丽秋
[导读] 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遇到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王丽秋
        黑龙江省伊春市特殊教育中心
        提要:聋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遇到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心理健康;渗透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聋哑少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心理健康的人,是时代赋予今天教育的新使命,教育要担负起这个伟大的使命,重任首先落在教师的身上,尤其是班主任的肩上。班主任既是学科的教育者,又是班级的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班主任工作和团队活动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
        1、教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人格,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师生关系,就是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主要表现在;
        ⑴、老师应蹲下来看学生,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逛商店,逛了2到3小时仍未逛完,小孩哭闹,年轻的妈妈却边哄边继续逛。又过了一段时间,年轻的妈妈蹲下来给小孩系鞋带,发现孩子视线所看到的全是柜台的木板以及走路的腿。年轻的妈妈终于明白了孩子的哭闹的原因。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应及时蹲下来,用和孩子一般高的水平视线去看待学生、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特别是对待聋哑孩子,他们只能用眼睛看世界。教师更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聋哑学生交朋友,用聋哑孩子最喜欢易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处理事情,不以教育者自居,将自己和学生放在人格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去引导聋生学习,使聋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学习,其次是要热情地帮助和鼓励学生、对待学生学习,思维等方面的表现要正确评价。不能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思维上的细微创见方法上的分毫改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发聋生的自信心,上进心,更让每一个聋生,特别是存在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后进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对在课堂上不敢大胆举手发言的同学,更要鼓励他们表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交往,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学生的作用。
        ⑵、正确处理尊重与爱的关系,爱与尊重都是以学生为重,但应切记一点,北京师范大学林永泽教授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97%的老师爱和喜欢学生,但只有16%的学生喜欢老师,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骑车半个小时回家给儿子做饭,并不停地给儿子夹菜,而自己却吃头天剩的饭菜。儿子很不耐烦,时常抱怨妈妈你烦不烦?为什么不让我吃剩菜?妈妈说这新菜有营养,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利。儿子说可我就喜欢吃昨天的剩菜,我们都承认这位母亲爱他的儿子,但他不尊重他的儿子,所以母子俩没法沟通,作为老师,我们都爱我们的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生,但为什么我们之间的矛盾还很深呢?原因是很多时候我们只做到了爱他们,而没有做到尊重他们。
        ⑶、教育的前提是尊重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学生从来不举手发言,成绩平平。老师与他谈话沟通,学生终于向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为了激励他老师对他说:“以后每次上课你都举手,当你会的时候举起你的右手;当你不会的时候举起你的左手。”从那以后,每次上课这位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看见他举左手的时候不提问他,当看见他举起右手的时候,老师马上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慢慢的,其他同学改变了,对这位同学的看法,也使这位同学终于有所成就,所以说尊重学生是教育前提,特教老师更应如此。但是在中国的教育形势下,很多老师对学生做不到尊重,有一位专家曾这样对当前师生关系进行了形象的写真,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先生。而在精神上,这样的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是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身躯里,掩盖着,却是一个战战兢兢乃至于跪下来的灵魂,由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要时刻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自由式的,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方面,而后发展到启发式教学,仍然改变了不了教师是课堂主宰的这个现象。所以现在的课改提倡的是共享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合作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要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艺术,严谨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心理惩罚
        专家曾在某个学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找优点。要求学生15分钟内自己找出自己的两个优点,结果呢?学生找不出原因是什么呢?专家认为,中国孩子每天生活在批评指责中,与西方孩子相比,中国孩子缺乏自信。由此我们想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块糖教育,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鼓励与赏识诗比批评更有效教育方法。所以心理学家总结了教师应做到的三多和三个不批评。这三多是多尊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激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多期待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三个不批评指的是无意识的犯错误,不要批评,给学生自省机会,早晨犯错误,不要批评,要留给学生一天的好心情,家面前不要批评,要给学生留面子。
        四、我们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1、以建立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班团队会班主任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班团队会,以进行各方面的心理教育。例如通过补充课外知识,讲中外有意义的故事,讨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参观看录像,开展竞赛等活动。内容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全面的,可以自己组织找资料,也可以请辅导员从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具有勤奋上进,诚实正义,无私奉献等良好品质,能够分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价值观,人生观。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和其他同伴之间的交往,如:我校每年举行一项运动会和文艺汇演,经常和兄弟学校举行手拉手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这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展思路,体验乐趣,陶冶情操,锻炼性格,而防止羞怯,自卑,孤独等心理。产生同时也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培养他们互助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做好家纺
        了解聋生的家庭状况,争取家庭的支持,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消除学习的畏学。厌学心理达到乐学的目的。
        4、教育学生情感宣泄与沟通
        由于先天失去了听觉,使聋生只得以目代耳存在着交流障碍,故而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但是它们也有情感,也有与他人沟通的需要,我们应为聋生创造各种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如社会实践,义务劳动等。让他们体验生活,了解生活。如学习海伦凯乐,使学生相信除了听力因素外,聋人能做世界上任何事情,通过学习激励和鞭策他们奋发向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