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树清
盐城市尚庄中心幼儿园 224023
【摘 要】 自然角是幼儿园区角创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幼儿更好地了解大自然、探究和思考周围事物变化的重要资源,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重要的窗口。然而,如今本园的自然角的设置还处于“观赏”阶段,缺乏与季节的互动性、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幼儿的参与性。这种现状大大的影响了自然角教育作用的发挥。针对目前自然角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创设多样化区域,挖掘自然角科学教育价值,合理设计和使用自然角,提高自然角教育的实效性,并根据幼儿喜好、年龄特点、主题活动、季节特征等方面入手丰富自然角环境,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激发幼儿观察兴趣,提高幼儿观察效果。
【关键词】 幼儿教育;自然角;创设; 多元化;有效性
在新《纲要》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新《纲要》中提出的目标说明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与环境积极交流、和谐相处。自然角是幼儿了解大自然、探究和思考周围事物变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幼儿的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不要只局限在表面。
一、措施
(一)创设多样化区域,挖掘自然角科学教育价值
自然角中各个小区域的创设要体现多样性,避免同种材料重复出现的现象,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价值的环境。
1.实验区(大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活动)。
实验一:豆子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将豆子分别种入沙中、土中和含水的海绵中,让幼儿观察豆子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过程。观察豆子是在土中生长的快,还是沙中,或者是含水的海绵中生长的快。
??实验二:土豆的种植。将土豆分为三种种植方式,一个种植土下,一个直接放在土上,一个一半种在土下一半在土上。引导幼儿观察哪一种种植方法让土豆生长的最快。
??实验三:吊兰的养殖。将吊兰分别种植在水中和土中,观察哪一种养殖方式让吊兰生长的更快。(以上的三种实验,都是引导幼儿先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这种方式能让幼儿更加的感兴趣,能激发他们观察的欲望。)
2.饲养区。在饲养区根据季节特征和幼儿年龄特点喂养蚕宝宝、小蝌蚪等动物,每次饲养的动物要有针对性,可分阶段提供:如软体类、壳类、昆虫类等。可以请幼儿和家长从野外捕捞的蝌蚪、蜗牛、螺丝、泥鳅、乌龟等投放在自然角中。引导幼儿从中观察和记录蝌蚪的生长过程,对比蜗牛和螺丝的不同之处(外形、生活习性),还有可以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泥鳅吃什么长大的?幼儿说:“青菜、萝卜、苹果、面包、泥土、微生物、鱼肉等等”,把幼儿的猜想以各种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请幼儿在自己猜想的食物下方做上自己的标志,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猜想进行试验,给泥鳅吃自己猜想的那些食物,观察泥鳅是否感兴趣,也可以跟爸爸妈妈去图书馆、网上等通过一些途径去查找一些资料,泥鳅是吃什么而长大,最后进行验证,得出结果。
3.种植区。根据幼儿的喜欢和季节特征选择种植的植物,特别是与幼儿日常接触较多的,容易种植和幼儿照顾的植物,如:土豆、花生等。城市中的幼儿对种植活动缺乏经验,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饭桌上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通过种植区域,能让幼儿更好的体验种植的乐趣。

还可以创设特殊的区域,如:干果区、标本区等,自然角内容丰富了,自然角科学教育价值才能更大化的挖掘出来。
(二) 根据幼儿喜好、年龄特点,选择内容
以往,自然角环境的创设多数是以教师为主的,幼儿只是被动接受者。《指南》出台后,它强调教育以幼儿为中心,幼儿是创设环境、在环境中进行探索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创设班级自然角环境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喜欢、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自然角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创设自然角时,应该根据各年龄段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投放材料。小班在自然角材料的投放上种类不及多,多数以常见的、观赏类的、成品的为主,在种植区内所种植的植物应该选择便于幼儿照顾、便于幼儿观察,易生长的植物为主。在饲养区小班则要选择便于幼儿喂养的、温顺的、常见的小动物。而中、大班在自然角材料投放方面,种类则应该丰富一些。比如在实验区做“植物的向阳性”“根茎吸水性”等实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以开阔幼儿的视野。大班的幼儿可以探索植物的生长奥秘。比如:用不同的材料种植土豆,分别有沙、水、泥土,让幼儿观察哪一种土豆发芽成长比较快。还可以教师有计划的根据一种植物从小班到大班,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如“绿豆的发芽实验”,在小班时只需要幼儿了解绿豆是种子,可以发芽变成植物就可以了,到了中班则可以提升到观察绿豆在土中和在水中不同的生长状况,大班则可以做“绿豆离开水和空气发芽的对比实验”。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年龄段体现出了不同的教育价值。
根茎吸水性实验 植物的向阳性实验
(三) 结合主题、季节,拓宽自然角的教育内涵
自然角是一本“活”的教材,它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了多样性的条件,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动物或者是植物,了解动植物相关的内容最好的认知方式就是通过自然角这个载体通过幼儿自身的观察、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自然角内容的选择上可以与主题活动或者是课程相结合,比如:在主题活动“虫虫虫虫飞”中,可以在自然角中展示幼儿收集的昆虫,幼儿可以在自然角中观察比较各种昆虫的不同,了解昆虫的习性。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在自然角养殖蚕、蝌蚪等小动物,引导幼儿观察其生长,探究动物的生长变化。还将家长与幼儿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解决饲养蚕宝宝、蝌蚪等动物遇到的问题。将解决方案以图文的形式展示在自然角中。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收集、喂养不同的动植物。如在春季,可以饲养蝌蚪,播种小青菜、观察毛竹等;在夏季,可以饲养知了、蚂蚁等,观察荷叶、荷花;在秋季,引导幼儿收集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制作成树叶标本;在冬季,欣赏美丽的水仙花、一起玩冻冰花的游戏等。
自然角中呈现的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主题活动、教学活动中的延伸体,它使课程更加丰富、具体,使幼儿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四)布置环境,激发兴趣,提高观察审美能力
教师在创设班级自然角时,可以向家长收集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容器来进行种植或饲养,如雨鞋、贝壳、酸奶盒、塑料盒、蛋壳、奶粉罐等以及各种包装盒子。并利用各种防水材料对容器进行装饰,也可以用水粉或画笔在容器上进行绘画,可以是幼儿自己动手进行装饰的,还可以是亲子共同制作的。将容器装饰成幼儿喜欢的造型,使自然角更富有童趣。利用幼儿自己都是制作的容器带种植植物,培养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幼儿审美能力。
为了更好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晨间来园、餐后散步、春秋游等时间,和幼儿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一同收集各种种子,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树叶和树根等,然后再利用收集来的材料有效的展开活动。如:将收集来的树叶、树根制作成植物标本,或者是贴画;将各种种子摆放在透明的容器中供幼儿观察种子的不同,引导幼儿种植自己收集的种子;将幼儿收集的树根加以装饰,可当工艺品来布置教室。
在引导幼儿观察自然角动植物时应该注意有计划的、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每次观察一点,这样幼儿观察的注意力会相对集中。在观察的过程中,应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探索、自主的发现、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效果。
二、问题
当然,通过自然角多元化的创设和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缺乏季节性。在研究的这几个班级自然角中,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在秋季有两个班级在做种子发芽的小实验;在冬季的时候,四个班级的自然角就呈现出一片死灰,无人看管等现象。教师没有较好的挖掘不同季节的自然角对幼儿的教育价值。
缺乏层次性。从小班到大班,各年龄阶段的班级自然角材料投放都大同小异,没有体现幼儿年龄特征。各班的自然角从材料投放到材料的种类、环境的规划、布置几乎都是一样的,没有体现层次性。
缺乏教育性。教师对自然角的教育价值比较极限,研究班级中大部分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引导幼儿对动植物名称的认识上,教师自身对所投放的动植物缺乏认识,甚至有些教师对动植物叫不出名字,更别说对动植物特点、习性、种类等方面的了解。还有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时,仅限于为植物浇水,照顾植物这一方面。
缺乏参与性。班级自然角的管理,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和保育员老师在负责管理,幼儿主动参与自然角的管理的情况很少,其中有三个班级的幼儿能参与到自然角的管理中,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没有形成一日活动的流程。
三、结束语
总之,班级自然角创设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喜好等方面,多元化的创设自然角,充分挖掘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将自然角的教育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并给幼儿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启发的、探索的、互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的与环境对话,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王微丽、霍力岩编著,《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与活动设计方法》,轻工出版,2014年;
[3] 袁爱玲编著,《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高等教育出版,2010年;
[4] 刘衍霞《让自然角和幼儿“对话”》,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