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蒋石
[导读]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蒋石
        广西桂林全州县石塘镇青田中心小学  541504

        摘要: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将抽象的思维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利用实践活动,直接体验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生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动态化实践过程,有利于学生有效总结与反思自身的不足。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和方法,希望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探索知识,但是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而数学学科又具有抽象性强,逻辑非常严密的特点,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通常会使小学生很快厌烦,失去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得以持续。
一、动手操作应与生活问题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
        数学从生活中来,并广泛的在生活中应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以解决生活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数学模型进行构建,在生活里对数学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进行体验,进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教授《克与千克》一章时,教师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设计下列教学环节:第一,对重量有初步感知。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样物品,两瓶重量为500克的农夫山泉瓶装水,一个一元硬币,邀请一些学生对这两样物品分两次拿起,参与体验的学生跟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感受,对于两件物品的重量差异进行对比,针对学生的体验,教师将克与千克的定义引出来。第二,明确克与千克的等量关系。在理解克与千克所代表的重量不同后,教师将重量为500克的两袋实物盐拿出来,教师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算出两袋盐总共的重量,并通过讨论、计算,明确出1千克与1000克是等量关系这一结论。第三,通过亲自体验,领会1千克和1克之间的差距。教师让小组学生轮流同时拿着一元硬币和两袋500克食盐,对两者的重量差距得以亲身体会,并彼此交流感受,加深印象。这种教学设计方法,运用生活里常见物品,促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亲自实践中,对于克与千克的关系自主发现与认识,产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打下扎实的数学功底。
二、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体验得到强化
        实践是形成认识,并使认识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刚刚开始发展,更容易利用感官体验来探索客观事物,因此,运用动手操作的办法,可以使学生的体验从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予以强化,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与探寻知识。

按照建构主义学说,在建构学习的意义时,情境的作用非常重要。【1】因此,在设计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通过亲自实践,融入自身情感,通过情感激发,主动开展操作过程,从而有效达成知识、情感、能力等综合性的目标。例如,教授《数学广角——搭配》一课时,教师运用趣味化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第一步,将课件“森林学校”展示给学生看。森林学校紧闭着大门,门上有提示,要求输入密码,才能将门打开。而密码是数字1、2、3组成的两位数,并且这两位数的数字不是重复的。教师将早已准备好的数字卡片拿了出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将卡片进行摆放,并记录摆放出来的密码。这个环节以童话故事作为开展情境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被激发。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新知识。教师利用猴博士、小松鼠、小狮子、大象等森林学校里的角色,将数学问题引发出来,此次的数学问题是采用数字0、1、2、3组合成两位数,并且这两位数的数字不能重复。同时提示学生们,与上一步中的打开门的密码相比,此次多了0这个数字。然后,还是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卡片猜想、操作,并记录下结果,重点讲述出0所在的位置对所构成数字的影响,并排列出数的大小顺序。这个环节主要是融合学生操作和记录数字的过程,促使学生通过讨论和亲自操作,对搭配方法进行不同的选取,将建构知识的过程顺利完成。第三步,总结归纳。再次进入故事情境,对于结果与组合数字的方法进行汇报,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找出搭配方法对于现实生活的作用,拓展知识的运用。
三、动手操作应融入探究活动中去,加深理解与运用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里,教师可运用活动任务,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实现,使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得以优化,加深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教授《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促进学生燃起探究知识和主动学习的愿望,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到实践探究活动中去,利用实践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教师的实践任务具体内容可以这样制定:各个小组分别将三个长方形搭建出来,分别采用形状一样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拼出与搭建的长方形一样的图形,将实验记录表完成;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对记录表与操作图仔细观察,通过交流,将结论总结出来;运用规范语言,将实验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通过实验过程的梳理,学生们可以了解长方形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从而将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在完成探索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练习题,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和理论。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符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教学设计环节,准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丰富知识储备,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许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1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