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促“思”,提高南疆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裔晶晶
[导读] 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对南疆地区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裔晶晶
        昆山市张浦镇第二小学  江苏省 昆山市  215300
        【摘要】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对南疆地区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在南疆某市的市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学实际,反思如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营造“说”的氛围,示范“说”的方式,增加“说”的机会,激发“说”的兴趣,拓展“说”的途径,从而提高南疆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素养
        南疆地区的普遍缺少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时空,小学生不会说、不敢说国语的情况很常见。有研究表明,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语言 [1]。数学语言大量使用符号语言,特别不易“听懂”[2]。南疆很多学校地处偏远的乡村,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等不足,学生的国语水平相对于市区要薄弱,数学学习的障碍也更加严重。如何提高国语授课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断深化数学语言的训练,因地施教,提高南疆小学生语言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笔者结合在南疆一所市区学校支教和两所乡村学校送教的经历,谈几点做法和想法。
一、情境导入,营造“说”的氛围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营造“说”的氛围,一开始便打开学生的嘴巴,接下来课堂参与度才会高。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播放《字母歌》,学生拍手唱后,教师提问“在数学里见过字母吗?”以此唤醒学生的经验。
        师:看,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律多简便呀!具体来看看乘法交换律,这里的a和b表示什么?(生: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
这是在给市区孩子上课时的对话,学生众说纷纭。在两所乡村学校教学时,只有个别学生能完整说出运算律,能举例的学生更少。因此,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语速要慢,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接纳语言信息,利用个别说、小组说、一起说等方式,在课堂初便产生“说”的氛围。除了教师引导展开话题,也可以课前让学生回顾整理,课上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示范“说”的方式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3]。语言表达上,小学生主要是模仿,因此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示范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力求做到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长句短用,少用倒装句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4]。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交流并写结果,学生代表板演:a+18)
师:a表示什么?(生:我们的年龄,18是老师比我们大的18岁)
师:那老师的年龄就是?(生:a+18岁)
师:谁听明白了?
生:a表示我们的年龄,老师的年龄就用a+18来表示。
师:还有谁也听明白了?(3个学生说后,全班一起说)
师: a+18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看出什么?
生:a+18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表示了老师比我们大18岁。
市区学生这个环节用时15分钟,而在乡村学校用了25分钟,教师讲课语速放慢,学生很少能像这段实录中学生表达得那么完整的,只有个别能表达出来。面对这种情况,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同时,还要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先教师完整示范,再引导学生理解并跟着说一说,教师的引导语逐步减少,由“a+18不仅表示了老师的年龄,还表示什么?”到“a+18不仅表示什么?还表示什么?”再到“你能像老师那样完整地说说吗?”经历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也能慢慢表达出来,并在“说”当中加深意义的理解。


三、趣味练习,增加“说”的机会
Baddeley和他的团队在多成分工作记忆理论中阐述语音环路时,着重强调了数学语言三要素:形、声、义[4],再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5],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师语言规范科学,这就还要求尊重儿童的特点,提供具有直观性的先行组织材料。
当课进行到一半时,教师设计魔盒、编儿歌这些趣味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乐说想说,每个学生都充分地“说”起来。
师:输入23,输出13,输入56,输出可能是?(生:46)
师:输入68?(生:输出58)
师:看来你们已经猜到魔盒的秘密了,是什么?(生齐:a-10)
师:a表示?(生:输入的数)
师:a-10呢?(生:输出的数)
师:完整地说一说。
生:用a表示输入的数,a-10就表示输出的数。
师:a-10不仅表示输出的数,还能看出什么?
生:输出的数比输入的数少10。
师:大家一起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市区学校学生基本能自己完整叙述,乡村学校的学生明显数感没有那么强,只有少数能猜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整叙述。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保持耐心,结合图片多示范几遍,让学生在不断地答问或复述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再看接下来的一个片段:
师:还有个魔盒,输入4,输出2,输入12,输出?(生:10)
师:不对哦,输出6。那输入20,输出?(生:10)
师:猜对了!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输出的数吗?(生:a2)
师:a表示?(生:输入的数)
师:a2呢?(生:输出的数)
师:a2不仅表示了什么?还能表示什么?一起说。
        市区学生能自己完整表达,在两所乡村学校没有讲到这个环节,所以,根据不同情况,教师需合理设计,可以在课堂中贯穿民族文化,呈现新疆的相关情境。例如,教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时,设计克州各地区连续几年的GDP情况,或阿图什市连续几年干果销量等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将有话可说。也可以结合各种学具,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多表达,给学生更多的“说”的机会。
四、总结提升,拓展“说”的途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小结时先让学生回顾并分类,经历这样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总结字母能表示数,含字母的式子能表示运算结果和数量关系。最后,以学生微演讲的形式介绍“代数学之父韦达”,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数学体验。数学微演讲是由小学生作为演讲者,时间为两分钟左右,围绕数学内容开展的数学学习和交流活动[6],在课中及课后活动都可以广泛应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折线统计图》时,通过数学微演讲介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时,通过数学微演讲介绍“大月和小月的由来”等。课后,可以开展数学微演讲比赛,普及数学文化,让学生比赛着“说”,自由自在地“说”,随时随地去“说”。像这样“数学微演讲”、“数学写作”等能将阅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增强学生“说”的信心,不管对于市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非常的适用。
总之,对于南疆地区小学生,尤其是乡村学校学生,教师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以科学严谨的数学语言示范,多启发学生说,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多说,加强理解,增强学生“说”的信心,培养学生“说”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家庭里多展开国语交流,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宏. 维吾尔族“双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 [J].喀什师范学院报,2007(11).
[2]李元中,王仲春. 数学教学系统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杨清霞. 语言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刍议——以忠言名族大学预科新疆民考民学生为例的分析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仲崇恒.数学演讲:让学生以出彩的方式学习数学——小学生“数学微演讲”的实践和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