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地理核心素养能力,打造师生共同成长课堂---湘教版《滔滔黄河》课后反思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邹丽
[导读] 地理课堂也要有浓重的新时代色彩,于是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和谐。
        邹丽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   山东 滨州  256600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教师要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必须明确新课标的核心依据是国家大政方针,并且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均衡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课堂也要有浓重的新时代色彩,于是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地理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和谐。
        《滔滔黄河》这节课内容丰富,课容量大,问题设计有梯度、有难度,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上以引导为主,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我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视频材料和探究实验等等,引导学生较为直观地进入情境、解决问题。
        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优势
        1.注重课堂导入的切入点
        情境导入部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将时政要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有强烈的时代感,也巧妙地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的讲话,播放了一段关于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视频,视频结束时反问学生,黄河流经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家乡的母亲河,我们是不是更有责任去保护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凸显学科思想。
        2.注重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始黄河,学习黄河基本源流概况时,利用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列出学习任务,简单的问题通过自学得出,不懂或者找不到的问题可以组内讨论解决,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读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各河段特征时,利用地形图和黄河干流总剖面图引导学生合作分析,教师及时点拨指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成地理思维的养成。通过对黄河概况的认识和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分析,明确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读图,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比分析的技能。
        3.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当代中学生学习效率较差,课外实践相当少,增加地理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次探究黄河地上河成因及其危害时,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课前准备了实验工具和材料,通过实际指导学生操作试验,让学生自己观察泥沙在平原河道和山地河道的沉积情况,并且感悟地上河的成因,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死知识变成自己收获的鲜活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另外,因为我们身处黄河沿岸,世代生活在黄河流域,学生对黄河一些基本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成因及灾害可能认识不到位,这个完全可以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走访、网上查询、实地考察等方式,自学黄河下游存在的凌汛、断流等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也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习动力。


        4.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人地和谐”等问题所持的正确见解和观点上。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从以往的中考真题分析中可知“人地协调观”处处渗透在中考试题的分析题和问答题过程中,试题大多是以某一真实情境为载体,以“人地协调观”为审视视角,对具体人类活动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河流是地方性文化的载体,是地形变化的见证者和实践者,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河关系,明白黄河流域下游出现的地上河,带来的洪水泛滥乃至改道等问题,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自然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和人类有关,如人口增长快、不合理的耕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采矿修路等,这些不合理的行为破坏了地表生态环境,导致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又因为沿岸降水较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沿岸大规模取水,污染水源等等,导致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常断流。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白黄河的问题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让人类明白征服自然的做法是愚蠢的,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利用河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课过程的不足之处
        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黄河这节课与前一节课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相对于“滚滚长江”侧重水能资源开发而言,“滔滔黄河”一节侧重于黄河水患的治理。因此,本节课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载体。然而,学生虽身处北方地区,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局限和现实经历的缺失成为他们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障碍。本节课受试验场地和材料器具的限制,导致只有少数同学对地上河的探究试验进行了操作,实验没有在班级中普及开展,所以受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投屏观察,并没有动手操作的影响,探究效果不如预期。
        由于滔滔黄河这节课内容较多,有些内容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处理,如黄河凌汛,虽然安排为课后调查,并布置好课后调研任务,但由于课下调研缺少教师的引领和参与,学生主动性较差,有的学生疲于应付没有实地调研,导致这部分学习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布置此类调查作业时今后需要强化引导。
        授课过程中,小组评价上还是有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这两方面还需要去做更深入的探讨,方法得当效果会更好。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他们的回答往往也会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怎么更好的驾驭课堂,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 今后教学注意事项
        1.加强讲练结合,严格贯彻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更好的贯彻新课程观念,更好的处理教学内容多与时间少之间的矛盾,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即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形成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打造有效课堂,完成正确的目标落实。教学过程中注意全面性和过程性,实现目标不是弄一块小黑板写上教学目标有几个,这堂课就奔着这几个目标奔走。对于目标,师生要做到心中有数而非“贴标签”,实现目标由模糊到清晰,又收获到下一步探索的过程,让学生情商智商产生上课前后的差距,让学生的思维有效得到锻炼,产生持续学习 的课堂向心力。
        3.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不断创新,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一个好教师不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各种教学比赛等等压得喘不过气来。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把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并且置身其中,朝着自己的理想默默地努力,静静的成长。怎么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也有了目标和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