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福
桐梓县教育督导室 563200
摘要 :教师当有人民性,没有人民性的老师不是人民教师,更不是人民满意的教师。
关键词:教师 人民性 人民 满意
有一段时间,个别老师总以学术自由、“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借口随心所欲,课堂内外不传正道而是鼓吹一些“歪门邪道”,甚至是反动学术,忘掉了人民教师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传人间正道才是人民教师的本色。有人民教师称号忘掉人民,有辱人民教师称号,甚至可能不是人民教师。
一、教师的人民性是职业的基本遵循和操守。
“人”的本义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高等动物,“民”的含义最初为“刺瞎一只眼睛的战俘充当的奴隶”,后指平民、百姓,引申指大众的、非官方的、非军事的、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或某类人,所以“人”和“民”两个字并不完全同义。
“人”和“民”组成词组,赋予高于“人”和“民”的新含义。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人民的概念多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平民、庶民、百姓,或区别于敌人的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施耐庵《水浒传》“东京城里人民不许高俅在家宿食”。
人民不等于人,也不等于公民。人民来自于公民又不等同于公民。公民或国民是具有该国国籍的每一个人,而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是来自公民群体的集合体,是一个集体概念,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人民更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参加政治活动社会人群,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相对敌人而言,人民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它反映的是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的法律关系,人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公民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由此观之,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基本成员,是对一个经济体认同并有归属感的人群集合。现阶段,中国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犯了罪没有恢复政治权利其间的中国人只是这个公民,而不是这个人民;一切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单位或个人都不是中国人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按照教师行业规范,在时间节点内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教育,向学生传播道德文明,传授知识技能,解启疑惑。人民教师自然归属于人民群体,人民教师传的道当然是为绝大多数人认同的人间正道,而不是反人民的歪理邪说;人民教师以“授业”为借口而忘记“传道”至重,课堂内外不讲政治、不讲科学、不讲人道,而是为所欲为讲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主义的东西,那他就不再是人民群体中的一员,也失掉了教师职业的基本遵循和操守。
二、教师的人民性是历史的传承和发展。
教师,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虽称谓有“夫子”、 “先生”、“教师”等变迁,但都始终遵循传道授业解惑基本任务,都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
孔子的人民性。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文化,“仁”是他的思想内核,其要义为“克己复礼”,“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传播的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每个人为人处世之道,更是绝大多数人群体遵循的人间正道。教育思想概括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倡导平民教育,努力为大多数人服务。
新中国成立,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民性,始终强调为人民服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主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对教师的希望:“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工作者是崇高的革命的劳动者。”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近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三、教师的人民性集中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才培养者,同时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传承的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影响社会发展,培养的人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
教师的人民性不是禁锢学术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自由?答案是肯定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绝对有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绝对自由?答案是否定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教师职业也是一样。在科学性、人民性范畴内,学术和言论绝对自由的,越是自由,越能宽泛科学文化知识的影响。
教师的人民性能集中统一推动学术发展。纵观我国文化发展,越是广泛集中越有巨大成就: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除其中各位文学巨匠的个人业绩功不可没外,关键在于这些巨匠们说的是人话、写的是人事、歌颂的是最广泛的人性,所以得以传承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得到人民拥戴而胜利,“诸子百家”集中争鸣人性的“真善美”而影响深远。反之,如果这些文化变革不是集中在“人性”上,会有这样的历史成就吗?
教师传什么样的道,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 ,所以,当教师传道与人民性相统一时,推动社会向前进步和健康发展。
四、教师的人民性是好教师的初心和使命。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的天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要求教师对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要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这既是行业要求,也是教师个人的意愿,更是是全党、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心声,是师德的核心和准则。因此,人民教师应当自觉地服从人民教育事业的需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献身教育,履行人民教师的天职。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人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教师的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及教育目标、要求,在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使之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
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是人民教师的终生追求。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的崇高称号赠给人民教师,给予尊重和美好的期望。教师形象不再是个人塑像,而是文化、文明象征;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不再是个人的成绩,而是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人民认不认同、满不满意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最终标准。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坚守教育良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身示范,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新形象,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