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张爱英
[导读]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
        张爱英
        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56600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富有、多姿多彩,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飘溢着浓郁的清香,闪耀出无限的光辉,怎样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让生命增值呢?那就是读书。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鲁迅说...必须如蜜蜂样, 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可见课外阅读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面。
        语文课本里的知识对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只有充分利用图书馆,并从中获取信息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激起求知欲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提高自学能力。
其次、课外阅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以它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它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它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它丰富的知识丰富人,以它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尤其多读中国文学很有必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屈原”伏清白以死直” 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赤诚.....几千年的民族精神,在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这些经典,能从中激荡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促使学生更好的独立健康成长。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
        既然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爱上阅读。
第一,课内文章带动课外阅读; .
        一堂语文课, 短短45分钟,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语文学习来说, 一堂语文课的结束并不是语文学习的结束,而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比如我们开发区语文教研组推行的“群文阅读”。我们课上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接着引导学生读有关“亲情”的文章。感悟它们的异同点。
第二、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要有计划性。在每个学年开始即要将阅读列入该学年的教学计划,在学年初即要制定一年的学生阅读计划。 学生阅读计划的制定应从多方面考虑,要结合课本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及学生兴趣爱好等,既考虑学生又考虑实际,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将计划定得过高,学生难以完成(如有的书学生一时难以找到) , 也不能定得过低,让学生觉得没有价值。注意阅读计划的长短结合。
第三、要重视学生的感悟。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

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就越强。对中学生来说,感悟的主要来源是书本,阅读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和领悟,从而进入一种境界。因为感悟是建立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了亲身体验之后,就会产生感触,就会有所感悟,明白其中包
含的道理,认识到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感悟”
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有所感悟,语文能力和水平才能提高。
        另外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彻底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稳固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能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这才能谈得上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本人就是规定本班学生每个学期开学前通读新的语文课本,完成规定的寒暑假作业;又规定学生阅读一篇文章要做到浏览、略读、精读如此三遍,并始终如一地坚持执行,使学生形成了习惯。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课外阅读。可由教师指定读书篇目,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有益的书阅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

我国著名语法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弊端:“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照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照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语文教育界中,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许多教参和教案书上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自然省事得多。这种程式教学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租碍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这种程式阅读教学显然违背了“整体——部分——整体”这一有效的阅读教学途径。
三、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中心提问,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这表明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但我们也不能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一大堆问题,在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然而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刚走出“满堂灌”的误区,又掉进了“满堂问”的误区。
        因此,教师必须清醒地认清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