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新形势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德育教育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2期   作者:杨春兰
[导读] 小学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地方,学生在上学时除了要学习文化科目,更要从学校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友善关爱同学,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杨春兰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第一小学;广东省梅州;5144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地方,学生在上学时除了要学习文化科目,更要从学校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友善关爱同学,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老师是除了家长以外最了解学生的人,所以班主任必须通过准确的把握每名学生的实际动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在拥有一个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上,为其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正能量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德育;做人;做事;行为习惯
        受自身心理特点和年龄的限制,小学生普遍社会经验缺乏,三观未树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自尊心更强,但仍然不足以辨别外界信息的好坏,且好奇心和模仿力也非常强,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对于此阶段的小学生今后人生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的环境、空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我国正处于教育的攻坚时期,社会需要知识和品德同时具备的人才。在十届三中全会中也曾经强调,要坚持走科教兴国之路,使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1]。
        从品德心理的视角来分析,小学时期,人们的情感能力也逐步从低级转向高级发展,克服困难的能力和意志得到持续增强,良好的思想、行为也在一步一步形成。所以不管是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学习做人方面,德育教学都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必要时对他们的行为训练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知道一些基本的素质需求,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奠定孩子思想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探究路径
(一)德育课程坚定育人阵地
        在课程德育建设成为学校根本任务的今天,强化做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坚定育人阵地,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挥各学科自身优势,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内容,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神态等语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教材内容,体会语文课文的思想感情,让语文教育和德育之间相互促进,共同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可围绕数学例题的分析讲解做适当的延伸和扩展,促进学生去深入思考,深入开展自我反思。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语言课程,教师同样可以根据英语语言特色、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等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认知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并针对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改正,培养自己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二)丰富活动创新德育载体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重要的德育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性等方面创新德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一方面,教师可以构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任课教师之间要友好相处,以诚相待,携手助力,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开放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张扬个性,逐渐凝聚了一个和谐向上团结快乐的集体,搭建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向上的桥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3]。
        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德育载体,与学生家长建立微信群,多倾听家长意见,集思广益,发散思维,让家长可以随意谈论自己对德育教育的好创意、好想法,教师可以从中选取优秀的点子,然后和家长一起,重点抓好学生在学习、生活、守纪、文明礼仪、卫生、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等不同方面的习惯,并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合理评价,让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肯定或者批评,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习惯养成”等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主题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提供给学生彰显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优良品德。
(三)实践体验深化道德意蕴
        在具体的德育教学工作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一些德育思想,教师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亲自体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围绕“认识休闲娱乐活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辩论,或是可以让学生就某个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培养其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也可以对传统文化遗产或革命纪念地等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组织小学生参观、游览,让学生切身体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丰功伟绩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信念及社会责任感[4]。最后可以鼓励学生写作来帮助学生改变他们的固有思维,学生自身产生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加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展开学习。
三、结束语
        知识可以短期补给,但一个人的品质形成,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孩子们品德形成阶段。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和思想道德的齐头并进,使德育活动呈现出针对性、渐进性,让小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这个世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参考文献
[1]李赫辰,王乃弋.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01):57-61.
[2]曾艳,郑爱飞.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01):16.
[3]杨长乐.诵读国学,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96):17-18.
[4]高玉红.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J].甘肃教育,2020(23):110-111.
作者信息:杨春兰,女(1982.9.7),汉族,广东省梅州市,本科,五华县河东镇第一小学,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